第2章 開元少年:朝辭白帝彩雲間(2 / 3)

縱使山水波折,每一個人,都將到達屬於自己的彼岸。貝多芬是為音樂而生的,即使命運多舛的他喪失了聽力,但還是孜孜不倦的在音樂的世界中創造他自己的天空,梵高因為不被人們賞識,最終走向了自殘的道路。但是後人卻無法否定,他那獨有細膩狂野的筆觸和色彩的配合,並不是僅僅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他生命開始之時,涓涓流淌他的血液中的,便是藝術。

李白的生命中,無疑是被嵌入了詩的靈魂,還有一個朝代的氣魄。命運鍛造了他放浪不羈的性情,而豁達與經曆,無疑是造就他的詩文與眾不同的原因。“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李白的才華,絕對是擔得了此言。強烈的渴望,呼之欲出,李白知道,是時候,出去見識一下在這個小村莊裏他所見不到的風景。

於是,伴隨著歲月的風雨交替,他便開始了生命的流轉。其實從幼小時代,李白就有了舉家遷移的經曆。現在文壇的人仍舊不明所以,不知道幾代生活在碎葉的李家為什麼會東歸回內地。或許是因為李客早就知道自己的兒子會大展宏圖,也算是神說了。

那是一次艱辛的遷徙,旅途中滿是馬蹄和駱駝的聲音。碎葉雖然是李白的出生地,但青蓮鄉卻是李白的故鄉。那裏承載著李白成長的記憶。連地名都帶著李白式的浪漫,蠻坡度。這裏的“水是那樣清,遠遠地看去似雲氣蒸騰似的,有些淡淡的白霧,天和水是不大分的……舉目是一片淡黃色的樹,夾雜著一些青竹,有些縹緲,有些空虛。”

雖然是第一次離開家鄉,但是李白好像天生就能適應這樣的生活,那時的艱苦沒有帶給李白任何不好的回憶,反而是那樣的興奮讓他在少年再次萌生了遠遊的願望。一開始,他先是在附近的一些小州縣到處逛了逛。隨後又去了錦州州治所在的巴西、龍州州治所在的江油、在劍州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就這樣,漸漸地走過很多的地方,尋過一些故事,也經曆了自己的真實的人生。

記憶的年輪轉了一圈又一圈,歲月的腳步滄桑了指尖浮華,掬一捧光陰,細數過往的倒影,那深深淺淺的詩行裏留下的淡淡靜好,便是時光給的暖。在風雨的人生路上,李白漸漸地豐滿了自己的羽翼。隨之,他生命的疆界,便更加廣闊了。

3.離鄉遠遊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春色總是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柔暖。微風吹拂著水波,漾起細細的流波,聲聲犬吠,在春色裏撒歡兒,露珠在春光裏晶瑩閃耀了一下,便倏爾地劃過了桃花粉色的蕊,帶走半片芬芳,留作回憶。

這清美的詩,是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開端,本就是一處幽寂的湖光山色,卻被李白的描述帶上一層模糊的傷感。幽幽地,帶著春光笑意,又帶著半抹憂愁。正如他彼時的青春韶華。

又是一年春好處,十八歲的李白聽聞在綿州東南部的梓州,有一位叫做趙蕤的人,便前去拜會。

趙蕤,字太賓,居住在梓州郪縣城外的長平山上,人們稱其為“趙處士”。年輕時候的他是一個立誌要做個經國救世的人,也曾訪察民情到過很多的地方,但是在應試屢次不第後便放棄了那個龐大的願望,從兼濟天下轉變成為獨善其身。

在隱居後,趙蕤最大的樂趣就是著書。在李白拜會之際,他就剛剛完成了專談王霸之談的《長短經》。開元盛世,正是唐朝繁盛之際,趙蕤曾多次受邀回朝廷做官,但是年過半百的趙蕤已經自由閑散慣了,便沒有接受。於是便有了“趙征君”這個稱號。許久以來的,李白對這位盛世中的隱客十分仰慕,然而李白在拜會過趙蕤,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的才華,他的品學,他的情操……都讓李白十分敬佩。

趙蕤的院子中養了上千隻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鳥。鴿子、鸚鵡、喜鵲、畫眉應有盡有,他對待鳥兒,就如同老朋友一般親切,他還給每一隻鳥兒取了名字,每次叫出名字,就有鳥兒前來啄食,足以證明他對這些鳥兒的喜愛。久處山林中,他已將心思,與這自然中的萬物生靈融合在一起。也或許因此,高官厚祿對於他來說,已在這可愛的鳥兒麵前失色,人世喧囂,淹沒在了鳥兒的啁啾裏,難有半分入懷襟。

趙蕤不僅性情灑脫隨和,劍術也是著實不錯。而且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甚至是麻衣神相他都無所不知,互相賞識讓他們彼此更為默契。趙蕤非常欣賞李白這個灑脫不羈的弟子,他甚至可以預見李白非同凡響的作為。

趙蕤開始教授李白學習《長短經》,而李白在趙蕤這裏漸漸成為了他訓練奇珍異獸的得力助手。閑暇時臨風對月,把酒問天,兩師徒好不自在。時光倏爾劃過,歲月悠然靜好,一段時間過後,兩個人也就結識成為了忘年之交。趙蕤的《長短經》共有六十三篇,合為十卷。書中主要是以謀略為經,曆史為緯。陳述了國家興亡、權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主要的四大方麵。

李白師承一年多,趙蕤將自己的文韜武略,悉數傳給了李白。趙蕤的傳教方式也很不一般,不是找些書本叫人死記硬背,而是兩個人做下來研討一些人物曆史,品評那些曆史的興衰和英雄人物們,他們都喜歡曆史,更愛那些英雄,喜歡那種豪氣。

時間久了,李白自然就記下了那些賢人輔士的事跡和名字,心中也沉澱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路。漸漸地,李白便在心中為自己勾勒好了未來:功成、名邃、身退。正如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正如不辱使命的晏嬰,帶著趙氏孤兒報家仇;正如張良為劉邦的決勝千裏之外;正如諸葛亮死而後已保蜀國……

這些成功的名士是李白心中最真實的夢。可是,該如何讓夢境走入現實呢?

趙蕤用自己的經曆真實地驗證了,若想要嶄露頭角並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對考取進士這種事情也是稱之為“賺人術”。進士這種尷尬的地位,雖然謂之“白衣公卿”,但卻也難有似錦的前程。且不論考取進士有多麼艱難,就算考上了,也是將自己的文采性情都隱藏然後循規蹈矩、焚膏繼晷、兀兀窮年一輩子,多少風流不羈的才子敗在了進士腳下,到那時,所以激情和文采,便都淹沒在功名的浮華裏。

李白並不想在他激情滿懷的時候,被阻斷了夢想,所以他向老師請教除了科舉以外的方法,希望可以功成名就。

趙蕤清楚現在的世道,開元盛世,天子的開明也是需要人來輔佐的,招賢納士一定並不局限於科舉這種製度。隻要有五品以上官職的人賞識並看重李白的才情,那麼他出人頭地的未來便有了保障。

而如何贏得薦舉?李白搶過老師的話:“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遍幹諸侯,曆抵卿相。”師徒二人相視一笑,便作為餞別又痛飲了一番。酒,讓他們忘記了不悅,充滿了豪情。

趙蕤教給李白的不僅是他的滿腹睿智,更是給了他希望的種子。他李白帶著自己年輕時未實現的夢,去闖出片天空來。他的儒家風範和豪俠性情都是深深地影響著李白的人生。那時的人們還對其二人冠以“蜀中二傑”的稱號,人稱:“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那夜,李白在夢中,化作大鵬鳥,展翅飛向了浩瀚的天空。開元八年,盛世太平,盛唐一片錦繡和繁華。那一年,李白二十歲,正是青春韶華,他意氣風發地來到了成都。唐代的成都是益陽的首府,也是劍南道大都督府所在的地方。劍南道有三十多個州,岷江從岷山出來,分成了內外兩江。

流經平原的岷江活像是係在腰間上的兩條飄帶,恣意蜿蜒,又格外的壯美。峨眉山就矗立在成都的正南,就像是一道美麗的屏風橫亙在華夏大地的土地上。就如同李白《聽蜀僧濬彈琴》中所描摹的一般,“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晉傅玄《琴賦序》中講到過:“楚王有琴曰‘繞梁’,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

山水在詩人的筆中,點染成了一片仙境。而讀過詩的人,對蜀山更加向往,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大氣磅礴的形容,就像李白的心胸。那位名叫濬的蜀僧為李白一揮手而彈奏的樂曲,已經帶著李白進去一個奇異的世界。雲氣繚繞、霧靄重重,遠處似有七色光芒閃爍在天際。在這勝景裏,李白被迷醉了,也許,這就是仙境吧!

耳畔的琴聲仍舊綿延不絕,帶著淨滌的情懷容納了每一位有緣的萍客。深山被夜色染上了濃墨,古刹中傳來聲聲鍾響,寧靜悠揚,在深山中回蕩。

一曲終了,不見了蜀僧。萬物來去,都是一種緣分,所以李白並不急迫,隻是自顧自地欣賞這蜀山風景。蜀山仙山,最出名的當數峨眉山,而關於這座山上的神明之說更是不可勝數,從小便摯愛神仙之說的李白更想與騎羊子同遊仙山。騎羊子是古說中的神仙葛由。據說葛由喜歡雕刻木羊,而那些木羊再經他吹口氣後又都變成了真正的羊羔,但是當有人想要向他學習仙術時,他卻縹緲不見了。

李白來到這蜀中,他渴望在這仙隱之地追逐他們曾經的氣息,亦是渴望能如名士一般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成都的曆史悠久是僅次於長安的,號稱“天府”的成都不隻是個稱號而已。成都的氣候溫和,四季花開不敗,翠樹常青,山巒要麼高聳入雲,要麼溫秀仙名。那山間的長青的鬆柏和高大浮雲的楠木。漫山遍野猶如心中的桃花源。沃野千裏,橫亙古今人才輩出。司馬相如以他的經國大略讓帝王青睞;楊子雲也以他貫古博今的才華名垂青史;嚴君平的數術更是令他成為了神一般的人物。

春天的柳樹枝條垂入水中,隨水逐流;夏季的荔枝桂圓已經成熟,南國風光並無任何違和感,怒放在這滿季的繁華裏;秋季的桂子飄香,直達千裏之外,樹上的果實用嬌豔欲滴的顏色告訴人們她的美麗;冬季的梅花爭先欲開,一開就是一片一片,不像油菜花般漫山遍野,但也似美人一般“猶抱琵琶半遮麵”。

奇珍異獸也是不在少數的,翡翠嬌小可愛,錦雞則豔麗高傲,畫眉聲聲婉轉動人,犀象和猩猩並不是隨時隨地都能見到的,甚是珍貴。傳說蜀國始祖望帝的精靈化作了一隻杜鵑鳥,沒到暮春季節,便從午夜喚叫到天明:“快黃快割,快黃快割……”直到口中流出鮮血,化作了漫山遍野豔麗紅豔的杜鵑花。

那些美麗淒婉的傳奇,讓這片蜀中山水,更顯奇美。

唐代的長安有一百餘坊,而成都同樣也有一百餘坊。長安分有東市和西市,成都亦然。隻不過成都的西市叫做少城。也就是小城的意思,大致是城中之城吧。這裏像是山川峰巒一般層層疊疊,大街中有小巷,小巷中夾著大鋪檔和小攤位。不僅有各種各樣的玩具、小吃、土特產,更是有奇珍異怪的各種各樣說不上來是做什麼的東西,總會吸引人們的腳步前來駐足觀賞。

集市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好不熱鬧,有西域來的商人、也有從番邦來的侍女。成都這樣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觀,濃鬱的人文風情,怎能不吸引李白前來遊玩駐足?

這個神往已久的曆史古城果然與眾不同,也不枉李白從梓州辭別趙蕤之後特地繞路前來拜訪。

許多人想行雲流水過此一生,卻總是風波四起,勁浪不止。歲月如歌,道不盡風情萬種,無痕的時光迂回,在懵懂的記憶裏,我們也隻如一葉偏舟,隻能任由時光的流逝忙不迭的,在歲月裏蹉跎。

4.詩愁思緒

生命中的每一個契機,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緣分。

相距這座古都還有四十裏距離的時候,正巧遇到禮部尚書蘇頲前往成都上任,出任益州大都督府上的長使。李白聽說後,興奮溢於言表,對於這個蘇頲他早有耳聞,他不僅是朝廷要員,敕封許國公,更是當今著文無雙。蘇頲也和兵部尚書燕國公張說齊名,人們並稱“燕許大手筆”。

這樣結識朝廷命官的天賜良機,李白怎麼能夠錯過呢?這時也正是李白完成《明堂》、《大獵》沒多久,剛好帶在身上,正好有借口可以求見這位長史大人。

他走到驛亭求見並呈上二賦,等了片刻,便聽見一人叫他:“長史大人有請!”李白到了驛亭,看見一人坐在廳中最中間的位置,綾羅綢緞、威而不猛、頗有大家風範。而他的手中正拿著李白剛剛交給他的文章。

李白行過禮以後便被邀請坐下來,蘇頲麵帶微笑簡單的問候李白幾句,便轉過身去與他的僚屬討論道,這個年輕人是很有才氣的,看他下筆不休,洋洋灑灑,千有餘言。通過祭明堂,獵渭濱,將我大唐國威,寫得有聲有色。又轉過身來,對著李白說:“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聽後很欣喜,謝過蘇頲後便謙虛道:“那司馬相如隻是寫得一手好文章,漢武帝也不過是以俳優蓄之。晚生不才,竊以為大丈夫誌在經國濟世,進不能為管、葛,退亦當為魯連。詩文乃餘事耳!”

言外之意,李白雖欣賞司馬相如的文采,但是卻更希望做對國家社稷有用的人才,詩文歌賦隻是娛樂而已。

蘇頲聽見這樣的豪言壯語更是欣賞,隻覺得這個年輕人意氣風發,將來必成大器。便告訴他,當今天子任人唯賢,需要的就是德才兼備的人才,等到自己上任後便上表舉薦這個年輕人,讓李白先在成都的驛館先住下,等候消息。

蘇頲的嘉獎該稱得上是對李白的青年時期作品的一個大體的評價。李白的才學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對他也是一種激勵,讓他更加努力。

“設太白不經蘇某之賞識,或將終其身不出夔門,蟄居蜀地,度其豪奢生活而未必以詩鳴。經頲之鼓勵,太白方自覺為可造之才,而誌氣益加恢廓。於是‘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手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誌,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 (詹鏌《李白生平及其詩》)。

蘇頲的賞識已經成為李白努力的動力存在,才情兼備的李白得到趙蕤和蘇頲的賞識之後好像是成長了不少,不像以前那般目中無人、自大狂妄。而是成長為一個胸懷經國之才,以輔佐天子為理想的有誌青年。不論是漫坡渡的寧靜還是成都的繁華都已經束縛不了他那不羈的靈魂了。他從不專屬於何處何人,他永遠都是天地之間最灑脫的詩人。

李白已經在為他那顆巨大的野心做準備了,他早就在心中許下了決定,自己一定會用自己的滿腔熱血和過人的學識為大唐謀得更繁華的未來。聽到蘇頲的話,李白自然是大喜,千裏馬剛剛掙脫韁繩,就遇到了自己的伯樂。一個光明的未來,正徐徐開啟。

高興之餘,李白還想向蘇頲多多請教,忽見從僚屬中走出來一個人,說明來由,原來是接任即將上任的長史大人。

李白不好再追問,隻好起身告辭。不料被來人叫住,經問話知道李白是商人之子,麵色便有著濃重的鄙夷之色。隨即口吐粗鄙之詞。那聲聲辱罵像是一盆盆髒水,潑灑得李白來不及辯解,剛想開口便被兩個侍衛架空了出去。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薑尚輔佐周文王之前不還是朝歌的屠戶、渭濱的釣叟嗎?傳說在輔佐殷高宗以前,不也還隻是個築牆的工匠?範蠡在幫助越王勾踐複國伊始,也隻是商人們供奉的陶朱公嘛……這些人不也都是工商賤民?但是沒有他們又哪裏來的每個時代的繁榮昌盛!為什麼要這樣死性的定義每個人的身世呢?

蘇頲是位大度量的人物,定能明白其中道理,李白也就沒做什麼爭辯,對著驛亭的大門不屑一顧,翻身騎上馬兒,馳騁而去。來到成都正逢二月仲春,到處是繁榮盛開的花朵和摩肩接踵的行人,好不熱鬧。繁華的勝景吸引住了李白的目光,他決定好好的遊曆一番,也是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