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隱酒醉世(2 / 3)

他懂得,這是人間寂寞清味。人生總有許多巧合,兩條平行線也可能會有交彙的一天。

3.羞為無成歸

寂寞者的世界,是豐富的。他可以困守自己的靈魂,敏銳地看到整個世界的悲欣。

凝視枝頭小鳥,飛翔的影子消失,清脆的歌喉停止,棲息在枝頭。沒有疲憊奔波的苦惱,兩兩相依偎,在清馨而狹小空間裏,等待黎明到來的時刻搏擊藍天,飛躍群峰,享受美妙無限的春色……

然而,鳥兒的歡欣,卻與他無關。就如同這大唐的繁盛和錦繡,亦是與他無關。命運坎坷,他卻隻是這青山碧水間的孤寂者。幸得這老漢每日來送些吃食,否則在這山中真是無聊透頂了。有時間李白就會與這老漢說上一會話,他從這老漢口中得知了,原來這附近已經是很久沒有人居住了。

玉真公主在玉真觀修好的頭兩年還來過幾次,嫋嫋倩影,就如同彩蝶拈花一般,匆匆一閃。從此後卻再沒來過。就連避暑,也是去了華山、嵩山一些好的去處。

李白怔了很久,希望再一次落空,再看這湖光水色,也沒有了往日神采,反而清冷了。但是卻還是不願相信那真實的現實。好一段時間裏,李白無所事事,便將身上帶著的古樂府溫習了好多遍,也將自己能動手修補的地方修補了一番。而後在一處找出文房四寶,揮起墨來。也許他是天生的執筆者,也唯有這筆墨才能讓自己得到慰藉。在寂寞的日子發現筆墨紙硯和一些道教書籍,就如饑餓的人找到了吃食,甚是歡喜。

懸崖上的花兒,總是更加炫美,就如同絕望裏的光明,更讓人值得珍惜,感激。漸漸地靜下心來,李白發現在這寂靜深幽的地方,修身養性、練練書法也是個絕好的事情。青山秀水,這怎會是絕境?這是命運恩賜的一次沉澱心靈的機會。久久不見張垍前來通知他,李白也開始起了疑心。每天就是吃飯、睡覺、書法、舞劍。有時也會在終南鎮中買些東西來與那送食物的老漢分享。漸漸地半個月過去了。日子平淡得實在讓人感覺到有些傷感。

半個月以後,李白覺得張垍該是派人來通知他結果了,但是天卻降起了雨。這雨不像是尋常的雨,時而傾盆時而細微,卻綿延著下了整整半月有餘。

小飲清酒,翻翻舊籍,李白呆呆地望著房頂的蜘蛛如何讓結網。輾轉反側,卻讓那蟋蟀叫得心煩意亂,越是心煩,這些無所謂的小事就越是無限的放大,令人無從發泄。

無來由的,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自己《別匡山》中的那句“莫謂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想當初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感覺是那樣的激情澎湃。卻沒想到時至今日,自己的願望還是止於萌芽階段。

他想到這些年幹謁過的這些諸侯將相,卻也隻能用來長安以前所作的《遊安州玉女湯》中的詩句:“可以奉巡幸,奈何隔窮偏。獨隨朝宗水,赴海輸微涓”來形容了。

長安這處金碧汪洋的大海,沒想到連他這滴小水珠都容納不下。小時候開始就崇敬的君王近在咫尺,卻沒有自己施展拳腳的機會。《楚辭》中說得好:“君之堂兮千裏遠,君之門兮九重闕。”“思美人兮,涕而延佇。媒絕路阻兮,言不可結而詒”。

忽地想到了些好詞句,便走到書案前寫了下來:“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歎。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而後在結尾處又加了句“長相思,摧心肝!”

惘惘人世,一切悲歡皆由心生,心靈的折磨,是這世間最大的苦難。一夜無眠,思緒淩亂,卻無從清理。張垍派的人應該是被擋在大雨之外了吧,這樣大的雨玉真公主不會再來避暑了吧。想過這些之後,卻忽然想到,自己不能在這樣等下去了,應該回京城看看情況了。

在路上,大雨仍舊未停,他卻不想再待下去了。李白就幹脆冒雨前行,途中無奈實在走不下去,還落魄到求農婦施舍些飯吃。

好不容易到了長安,卻是暮色靄靄,夜幕初上,彌散在天際,也爬上了他的心頭。李白隻能暫且找客棧居住。那一夜,他努力著又將希望的燭火點亮,可希望的微光卻又在夢中破碎。

李白夢見張垍迎麵而來,卻像是不認識他一樣自顧自地走過去,本想拉住他問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卻不想張垍怎麼都抓不住。疑惑與委屈隻能化作一聲聲的咆哮,為什麼?為什麼?

他在夢中驚醒,這些日子的不忿在夢中找到了發泄的出口。那等著、盼著卻不到頭的日子自己真是不想再去嚐試了。、在終南山,李白曾寫過這樣的詩句:“愁坐金張館,繁陰晝不開。空煙迷雨色,蕭颯望中來。翳翳昏墊苦,沉沉憂恨催。清愁何以慰,白杯盈吾杯。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

玉真觀的苦雨,染了世間多少愁。他用詩文排遣著愁思,也訴說著怨艾。本想這一首就算了,可沒想到李白又寫了第二首來諷刺張垍。說起來這第二首還是借《南史》劉穆之的故事。劉穆之是一個“丹徒布衣”,家中一貧如洗,卻偏偏愛好飲酒,常會到妻子江氏的娘家打秋風。江氏兄弟有一次在家中大擺宴席,明令禁止劉穆之參加宴會,嫌他會丟江家的顏麵。

沒想到,這人在宴會當天大搖大擺地走進了大廳中。江氏兄弟雖有怨言,在這麼多人麵前卻無法發作。見劉穆之酒足飯飽後在嚼著檳榔,恨恨地說那檳榔消食,別再消了剛才的吃食。

後來劉穆之做了官,就叫他的妻子將江氏兄弟叫來,妻子本以為他想羞辱於他們,卻沒想劉穆之盛情款待了他們,最後還讓廚子用黃金盤子盛了一斛檳榔,讓那江氏兄弟食用,令那兄弟二人慚愧得無地自容。

詩中借用這個典故很顯然是想要讓張垍等著瞧。而後,李白將這兩首詩命名為《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想要實現理想的路途是非常艱難,那張琢是張垍的兄弟,也是掌管國家大印的官吏,但是為人卻與他那兄弟一樣,都是不講信用的紈絝子弟,自然也不會給予李白什麼任何幫助,所以麵對張說右丞的這父子三人,李白徹底死了心。

許輔乾知道他得罪了張說父子,卻看著李白嶽父的麵子給了他些盤纏,意欲趕人。李白知道他犯了難,也就沒再勉強,隻好離開。他仍舊對京城有些執念,於是在客棧居住下來。

漂泊天涯,寒月悲笳。這儼然成了李白命運的常態。本就是人間惆悵客,不是人間富貴花。也就隨著命運的風雨,向著心中的渴望,不斷掙紮。在長安的牲口買賣街市上,李白逛著的時候看到一顆垂柳下拴著一匹馬。

相馬的人說這馬是“馬頭為王,欲得方。”欲得就是這馬的馬頭方方正正,正是一派氣宇軒昂;而“目為丞相,欲得明。”說的是這馬一雙眼睛明亮得猶如明星燦耀;“脊為將軍,欲得強。”這馬的脊背又平又直,好似青銅鑄成的一般;“胸為城郭,欲得張。”這匹馬的胸膛寬大突出,像是一張雄偉的城郭;“四下為令,欲得長。”又長又細的四條腿正是那樣如石雕玉削般。

這馬被這樣一說,就更像是一匹千裏馬欲將奔騰的模樣。李白對這馬本就看中,見那馬匹被形容的像是自己理想中的風貌,也就想要出錢買下。

一番議價之後,沒想到這賣馬的人隻要五千,他邊看邊議價,。那人知道這是位行家,說這馬要是好生調教,三萬不止。李白與那人相視而笑。李白本是豪爽之人,便與賣馬之人結識了。這人就是陸調,吳郡人氏,相見恨晚的兩人找了處酒肆相談甚久。

原來這陸調也和李白一樣,也是在幹謁遭到冷遇,苦無進取之法。不過這陸調倒是在長安有一位叔父身價數萬,所以也算是不愁吃穿用度。

兩人談得十分投機,也互贈了詩文。陸調知道李白乃是天枝貴胄,就告訴他那京城本家人一定是有的。也就不用如此煩惱。可是譜牒久失,無從聯係,也不知本家中有何人在京。

陸調給他指了條路,那就是邠州長史李粲,他是一位好客之人,常會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一年下來也是要花上不少山珍海味,就與陸調的叔父的貨莊交往密切些。不管是不是親,因著同姓李,就可以去投奔他一試。李白苦於沒有盤纏,許輔乾所贈也是都原封不動給了客棧。陸調察覺了他的煩惱,就將那匹馬贈給了他。

李白就這樣去了長安西北的邠州,這邠州長史李粲果然十分好客,極是熱情地接待了李白,也因他的宴會上正需要一位才華文采上乘,而又能做得即興文章的文人。

李白在這裏住了兩月,卻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每日的宴會歌舞不斷,奉酒賦詩也就成了李白的一大任務。雖然吃穿極寬裕,但是長久以來絕不是什麼好差事,而且主人對他的態度也不像從前那般熱情了,所以李白便作了一首《邠歌行》給李粲。

詩中大意是想告知李粲自己寄居屋簷下的窘迫和飄零的情懷,並且希望李粲能對自己加以提挈,幫助找到出身之路:“憶昨去家此為客,荷花初紅柳條碧。中宵出飲三百杯,明朝歸揖二千石。寧知流寓變光輝,胡霜蕭颯繞客衣。寒灰寂寞憑誰暖,落葉飄揚何處歸?”

命運的漂泊裏,他見慣了各色淒風苦雨,也嚐盡了過客人生滋味。許多漂泊的生命的記憶被雨水淋成褐色的風景,所有不經意的回眸都絢麗成浪漫的構思,在夢醒後的清晨,無奈地投入另一種漂泊……

他的靈魂,如同一片落葉般,渴望找尋一個落腳的歸處,他願意為此奉獻自己所有的才華與人生。歲月之船悄悄劃遠,記憶的空隙留下一抹淡淡的悵惘和茫然。年華無助的彷徨,失意無奈的思緒支撐起一段幽怨的故事。

這一路歡歌,一路歎息,去尋覓被遺忘的昨天,去尋求生命的靈性、綿綿的戀情和綴滿幽思的閃爍星空。時間饋贈給人的永遠是那雨中的獨步,夢的五彩在孜孜尋求中躍躍欲試。

左右人生喜怒哀樂的,不過是人心簡單的取舍。

4.杞國無事憂天傾

總會感到寂靜的夜風劃過天際,那些淡淡的愁思就化成一絲一縷的憂傷。人生所有的時間,都不是虛度的,隻要經過,肯定會留下痕跡,會變得成熟。李白的心情就像是在夜空中搖曳的月色,默默地散著冷輝。

即使有些難堪,但是這狀況下也就顧不得那麼多了。誰知李白的詩沒有博得李粲的半絲同情,卻讓李粲覺得有些不耐煩。他是覺得這太平年間,反正也是閑來無事,讓你在這裏賦詩飲酒便已是最大的好處了,沒想到這李白還想得寸進尺。

本想就此打發了李白,但是這卻不符合他好客豪爽的作風。忽然想到那坊州司馬王嵩,這人也是個需要“幫閑”的人,倒不如就此推薦李白去那裏,正好一箭雙雕,兩邊都滿意。於是乎,李白就又帶著李粲的書信前往了坊州。

坊州在長安正北二百裏的黃帝陵下。王嵩在那裏主管軍事。那長史會喜歡些詩詞歌舞倒也是正常,而武官確實是要偃武修文了。雖然仍舊熱情的款待了李白,也是將李白介紹與長安來做客的閻正字。著他們相陪登高賦詩,對雪飲酒,但是對著那飄絮般的雪花,又怎麼會沒有詩來應景呢,於是王司馬先做了一首,閻正字也緊隨其後拍拍馬屁。於是就有了李白的《酬王司馬閻正字對雪見贈》。但是詩文的末尾仍舊有著想被賞識的願望:“主人蒼生望,假我青去翼。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

這王司馬見了,以為李白是想要些盤纏,何必如此費周章,不清不楚地表現心跡。他自以為大方地按當時的規矩加贈了許多,李白本想拒絕,但是卻不料自己囊中羞澀,也就收下了。收下的時候也是既尷尬又無奈又,沒想到自己已經淪落成了“文乞”。

他不免感慨,於是寫下了《留別王司馬嵩》:“魯連賣談笑,豈是顧千金?……西來何所為,孤劍托知音。鳥愛碧山遠,魚遊滄海深。呼鷹過上蔡,賣畚向嵩岑。”

李白覺得從長安到邠、坊,隻是想來尋找知音,再由其舉薦入朝為官,好輔佐明君,但是卻不料所有渴望卻一一落空。知音難覓,想要到達功成身退的願望委實困難。他的心,像墜了一塊石頭,沉入冰涼的深海。

戰國末有位叫做李斯的人,原先是打獵為生,後被舉薦入朝成了丞相,輔佐始皇統一天下;還有一位叫做王猛,是東晉十六國時人,年少時便懷有大誌,雖然以賣畚箕為生,但是卻見知於前秦苻堅,而後一年五次升遷,後權傾朝野,使得苻秦富強,令其成為北方的十六國之霸主。

李白想,大不了成為李斯、王猛之輩。李白頂著暴雪回到了長安。長安街的上元節將要拉開帷幕,每條街道都燈火通明,路旁還掛著各種各樣的燈飾,就好像是天上的銀河來到人間,降落到了長安的大街小巷。

朱雀門前的廣場旁搭了一座鼇山。這鼇山是一座用五顏六色的燈稠糊成的假山。在那山上有一棵高數十丈的燈樹。要說如何形容這燈樹,也隻能說那上上下下、前前後後的掛滿足有上千盞燈,山下的大露台披掛著綠色彩綢糊成的碧海汪洋麵。看上去甚是壯大而又震撼。

人們無論男女都扮成黿鼉蛟龍,魚鱉蝦蟹,在其中任意舞蹈,活像是龍宮被搬挪至了陸地。到了午夜時分,鍾鼓齊鳴,笙樂管樂交相輝映。鼇山上的那棵燈樹也適時地噴出絢爛多姿的煙火來,煙火後還掛出一副對聯“開元神文聖武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幾乎是全城的人都湧向了街頭歡呼遊玩,幸虧這長安城街道寬敞,容納得下如此數量的民眾,官員們也盡數在宮中玩樂,非常熱鬧。

但是在一家小客棧中,卻有一人在對燈獨飲,那就是李白。聽得其他客人因為通宵玩樂又不必擔心犯夜,自己心中卻全無玩耍觀賞的心情遊客興致勃勃的幾乎走光了,他卻全無當時剛來長安時的意氣風發。腦子中回蕩的全是放棄之類的想法,他無顏回去麵對家鄉父老,也無顏再談及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的壯言。

好個熱鬧非凡的鬧市,但是李白心中卻覺得自己無處下腳。這裏畢竟不是一般的勇士可以攻無不克的地方。隱隱的爆竹聲、鑼鼓聲、人聲,卻好像與他全無關係,自己完全像是一個被排除在外的外人。這樣熱鬧的城市自己卻沒有這個福分來享受,城牆那麼高,又是多少人可以進得去的,長安街道那樣平整,卻能讓人走得滿身是傷。

漸漸地酒壺空了,外麵聲音消失了,人們陸續回到了家中,街上的燈火也隻剩下了廢墟。卻見得一個醉醺醺的男子慢慢地走到城門前。他想找回當時見到這城牆時的感受,卻不想那是永遠找不回來了。

四下是熱鬧過後死一般沉寂的街道,兩旁盡是人們經過的痕跡和煙火燃盡的灰燼。李白終於抑製不住地在城門上不斷地敲打,然後發出似乎悲憤的聲音:“開門來!”“開門來!”而回答他的,除了被城牆彈回的回聲,就是接著死一般的沉寂。

從此以後,長安城中就又多了一位在賽馬場和鬥雞場的賭徒。進入那鬥雞場,常常會有人對李白說起那“神雞童”的事情。也說著那謬論:隻要讓宦官發現你擁有鬥雞的天分,就有機會讓皇帝高興,讓皇帝高興了,就會被賞個一官半職,然後就會平步青雲,什麼文采都不頂事。

而且那鬥雞也是有秘訣的,李白在鬥雞館也學了些:隻要將那狐狸油熬成膏狀抹一些在那雞冠上,再將一條帶著鋸齒的鐵片綁在雞爪上,對方入場的鬥雞與你鬥一鬥的心情都不會有,便會落荒而逃,這樣就會保證百戰百勝。

因為在鬥雞場常出入,李白也結識了那長安的遊俠兒。他們告訴李白一種見血封喉的毒藥,吳鉤。也與李白講述了自己的英雄事跡,更是脫下了衣衫讓李白看自己一身的花紋。如何與權貴鬥爭,如何在京城胡作非為。

也因為在鬥雞場,李白認識了駐守在皇城北門的羽林軍,北門,便是那大名鼎鼎的玄武門。也因著不凡的關係,這玄武門的羽林軍是天子的勁旅,皇家的親兵。

上至守城門的將軍,下至小頭目,都是宗師的貴族子弟。他們向李白炫耀自己的龍馬、金鞍、玉劍。也誇耀了他們所守著的“東內”的威武莊嚴,從從軍臨洮的戰績到皇上的信任,無一不讓他們驕傲。

可是李白對他們的疑問隻有一個:那淩煙閣的畫像中,可有書生?

是啊,靠鬥雞進朝並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也不會長久。雖是捷徑,但未免太過下作。如果成功,李白自己也是瞧不上自己的。這樣實在有悖古人扶危濟困、行俠仗義的作風。而如果能在羽林軍中做個職位,倒也不失為一個好法子。於是他與那羽林軍交往甚密,並且寫了篇《白馬篇》贈與他們。可是李白犯了個錯誤,他不應該招惹這些後台硬、人品差之輩。

一日,羽林軍的一個校尉鬥雞大獲全勝,便高興地大宴賓客。李白被灌得大醉,第二日醒來後竟不知自己身在何處。頭昏昏沉沉的,寶劍和駿馬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李白這才幡然醒悟,那些人簡直就是披著人皮的狼啊。

他找到陸調,陸調勸解他千萬不要再去招惹他們,更不要去尋那丟失的財物,否則就會吃不了兜著走。李白怎麼能忍得下這口氣,那寶劍和駿馬都是他心頭最愛,就這樣莫名其妙落入賊人之手又是何道理。

起初在鬥雞場徘徊幾日,李白並未見到那羽林軍。但是李白卻決不放棄大海撈針的渺小機會。終於,在一條小巷中,他發現了那日宴請賓客的校尉。不能正麵起衝突,李白便緊隨在那人身後。那人故意裝作不知,便走著小路來到玄武門附近,折向西處的一處荒涼處,正是那周太廟的遺址,漢靈台的廢墟。隻見那人呼哨聲,便出來些人將李白圍在其中,李白暗想,這必定是九死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