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國三邊未到憂
七國三邊未到憂,十三身襲富平侯。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彩樹轉燈珠錯落,繡檀回枕玉雕鎪。當關不報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富平少侯》
那一年,孤身踏入仕途,渴望騰雲直上,光耀門庭;那一年,一頭紮進科考,不顧風雨兼程;那一年,帶著充滿期待的心上路,不懼怕明天。
終於,李商隱辭別了相依為命的母親,告別了昔日一起玩耍的弟弟妹妹,隨同堂叔邁入了改變命運的第一步。天妒英才,未來的道路上,快樂總是和磨難相伴,勝利總是和失敗接踵。
人生能有幾回搏,但凡在人生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是那些為了夢想孤注一擲的人。隻有屏蔽一切幹擾,我們才能乘風破浪,到達成功的彼岸。
李商隱是幸運的,因為他遇見了生命中的伯樂,令狐楚。在以後的日子裏,令狐楚看待李商隱比學生慈愛,總是多一份意外的關懷。而在令狐楚的人生盡頭,李商隱在恩師臨終前,寸步不離,為恩師守靈,悲痛不絕。
從古至今,曆史長河中並不乏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之士,他們之中很多懷揣著治國平天下的豪情壯誌卻在仕途中四處碰壁,最終踉踉蹌蹌草草收場,懷才不遇,人生之大不幸。
人的一生中真正決定命運的十字路口並不多,能否在以後的日子裏綻放生命的火花,關鍵就看我們能否拽住機會的尾巴。而機會往往是伴隨生命之中的貴人出現的。
知遇之恩,重若泰山。當初令狐楚見到李商隱後,被他的聰敏機靈,天真開朗的性情所打動,收納了他。人生最得意之士須盡歡,最慶幸的莫過於心中所求得以實現。現在的李商隱可以說是如魚得水。在隨後的日子裏李商隱住進了令狐府,一改往日的生活習慣。他命運已經悄然改變。
李商隱和令狐楚的三個兒子,令狐緒,令狐綯,令狐綸終日在一起吟詩作對,樂不思蜀。日子就這麼平平凡凡地過著。
智者是孤獨的,因為他們不會為了塵世間的過眼繁華背弓屈膝,阿諛奉承。他們有的隻是粉身碎骨全不怕的傲骨和氣吞山河的豪情。他們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獨。最終或許以悲壯收場或許以輝煌告終,但不管如何他們都活出了真實的自我,詮釋了自我的價值。
在令狐府這段日子李商隱總是刻苦攻讀,因為他心中的渴望變得愈來愈強烈,他想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他深深地明白勝利之花是要靠汗水來澆灌的,萬丈高樓平地起,每一天的努力都是一塊磚,一滴水。
成功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有的隻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執著與堅韌。古今中外,能力越大的人責任往往也越大,而學富五車的他們大多有一顆心係天下,憂國憂民的心。而他們的這種覺悟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隱約地顯現出來了。
李商隱從小生活的地方離京都甚遠,對朝廷之事知之甚少,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愛國情懷的流露,他會為了敬宗皇帝的荒淫無度,誤國誤民而悲憤,為了宦官權傾朝野,為所欲為嗤之以鼻,深惡痛絕,小小的他骨子裏卻有一股不畏強權,憤世嫉俗的大氣。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許多無奈,就如水中月鏡中花,看得見卻無法觸及。曆史的車輪一直滾滾向前,在未來還要一直向前,再向前。不曾為任何人的呼喚而遲疑。就如李商隱此時此刻的心情,無限惆悵又萬般無奈。
寶曆二年十一月八日晚上,敬宗帶著貼身親信宦官,出宮捕捉狐狸。這叫做“打夜狐”。是皇上的一大嗜好。這天夜裏,皇上一下子捉到兩隻狐狸,一公一母,非常高興。為了慶賀好運氣,在大殿上排宴狂飲。
一國之君當以國家大事為己任,親賢臣遠小人國家之幸也,親小人遠賢臣國家之禍。
皇上太興奮了,又跟中官劉克明、田務成、許文端踢毬。這些宦官都知道皇上的脾氣,隻能讓皇上贏,不能讓皇上輸。真是好運氣,皇上這天夜裏踢毬,連著贏了兩個毬。皇上更加高興,接著和蘇佐明等二十八個宦官狂飲取樂。皇上喝得酩酊大醉,全身燥熱難忍,便在劉克明等人攙扶下,到內室更換衣服。就在這時,大殿上的燈燭,忽然全滅了。宦官劉克明等人乘機把敬宗皇上砍死,那慘狀不堪入目。
曆朝曆代,宦官權傾朝野之事古已有之,都因朝廷各黨派之間相互勾結爭權奪利,最後局勢失控,或是皇上昏庸無道,胡亂聽信讒言,迫害忠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權利落入宦官之手。忠言逆耳利於行,有時候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對己有利,不要一意孤行,為所欲為。
李商隱生性忠義,聽到這些事情他便為之痛心疾首,一方麵痛心萬人敬仰的一國之君,卻死於一群卑鄙無恥的宦官之手。一方麵痛心手無寸鐵的布衣平民。
自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若百姓遇上一位德才兼備的明主,真可謂是無上福音。而今眼前的一代帝王卻是不務正業,驕奢淫逸之徒。這無疑給李商隱這位愛國之士帶來了莫大的打擊。
更有甚者,敬宗皇帝遊宴無度,國家大事一概不管,內憂外患全不在乎。為了玩樂,他招募一些力士,讓他們廝鬥取樂。在中和殿飛龍院還同宦官踢毬,大擺酒宴,讓嬪妃宮女和歌妓陪伴左右,通宵達旦,直到玩得筋疲力盡為止。
敬宗皇帝為人所不齒的罪行一次又一次衝擊著李商隱的心弦,無盡的惆悵與悲涼一起湧上心頭。小小的他不懼怕權勢,無所畏懼地流露心底的想法。
按說皇上每天都要躬親朝政,上朝同百官議事。可是敬宗每月隻上朝三次,每次都遲到。文武百官上朝進見皇上時,常常從早上日出卯時,一直等到巳時,他還不上殿。有的年老體弱大臣,因為站得時間久了,支持不住,摔倒地上。更滑稽可笑的是,他還常常從大殿寶座上溜下來,偷偷地跑到中和殿,找幾個宦官踢毬玩,或者隨便遇見有些姿色的宮女,就當著太監們的麵,調笑奸辱,胡作非為。在幹這些勾當時,他的先父穆宗皇上靈柩,還沒有安葬,供奉在太極殿。
李商隱被激惱了,一國之君,萬民之主,難道能這樣荒唐嗎?那些吃皇糧的文武百官,不知道皇上的所作所為嗎?為什麼不攔阻、不勸諫?豈有此理,豈有此理?他一連發問,呼喊出了心中的憤懣。
生活就是這樣,總有一些每個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我們總會因為別人的過錯,各抒己見。李商隱年齡雖小,骨子裏卻透出了一股憂國憂民的情懷。他會為了敬宗皇帝的昏庸無能,荒淫無度而義憤填膺,對宦官使臣的目無綱紀,禍國殃民而嗤之以鼻。這比起那些聽之任之,麻木不仁的文武百官高尚了許多。李商隱小小年紀敢為不平之事直言不諱地抨擊,何等膽魄,何等胸懷?
正義之士總是勇於走在人類思想的最前沿,胸懷大誌者總是不滿於現狀,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有時候他們是孤獨的,因為他們是領航者;有時候他們是強大的,他們敢為別人所不敢為的;有時候他們又是快樂的,因為他們詮釋了生命真正的含義。
李商隱的心裏時常會翻騰著皇朝與後宮亂事。天下不乏愛國仁人誌士,古代曆代王朝凡能從弱變強,並最終達到鼎盛者必定有一位禮賢下士的好帝王,帝王身邊必定有敢冒死覲見的諫官。
親賢臣遠小人則國之幸也,親小人遠賢臣則國之禍也。感慨歸感慨,李商隱也隻能無奈的任隨思緒飄揚,漸漸逝去。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當時的李商隱就處於這個階段吧。他想起漢代張安世被封富平侯,其孫張放幼年即繼承了爵位。漢成帝微服出宮遊玩時,常常喜歡自稱是富平侯的家人。而敬宗十六歲當皇上,少年皇上童稚無知,位尊驕奢淫亂無度,不憂慮邊境烽煙,不思慮國富民強大事……。想到這,他抓起筆,匆匆寫下一首七言諷喻律詩。詩雲:“七國三邊未到憂,十三身襲富平侯:十幾歲就承襲了富平侯爵,對國家的內憂外患卻毫不知憂愁。”
一個侯爵,有他自己的封地和職權,國家的憂患,他可以不憂不愁,可詩中卻寫他該憂愁,在這種違背常理中,讓人們去思索這個侯爵,實際上應當是誰,這是一目了然的。李商隱才華橫溢,借古諷今,折射出了一代偉人身上所具備的才華與勇氣。
“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彩樹轉燈珠錯落,繡檀回枕玉雕鎪。”少侯的豪奢遊樂,室內陳設的豪侈。這兩聯的內容,全是敬宗的奢侈軼事,他想讓人們通過這些事實,去聯想富平少侯就是敬宗皇上。
從古至今,得民心者的天下,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王雖然位高權重,也得靠百姓支持。過去的畢竟是曆史,曆史的唯一價值就是告訴人們正在的對與錯。李商隱心係天下,憂國憂民,當然不會忘記當今的天子也應該以史為鑒,以身作則。故朗誦詩歌《覽古》:“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空糊赬壤真何益?欲舉黃旗竟未成。長樂瓦飛隨水逝,景陽鍾墮失天明。回頭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堯不為名。”
詩人杜牧為諷喻敬宗而作《阿房宮賦》,在賦的最後點明主旨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杜兄牧希望敬宗哀而鑒之。李商隱隻是希望文宗皇上‘覽古’,哀而鑒之,不要再蹈覆轍。
李商隱所要表達的很簡單,生命一遭,時間有限,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會遇到諸多路口。我們沒有精力也沒有時間把所有的路通通走一遍。但我們可以借鑒別人的經驗,取別人之所長,補己之短。而人區別於動物的可貴之處在於學習的能力。成功或許不可以被複製,但成功所必需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隻要在生活中多看看別人成長的道路,一定能夠獲益匪淺。
初出茅廬的李商隱體現出了極高的政治覺悟,諷敬宗,鑒文宗。他隻是布衣平民,他說的話吟的詩也許沒人理會,無人問津。也或許有人會斥責他,打壓他。可他說的確是真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如此,國家亦如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這是杜牧的無奈。生活中以人為鑒可以正言辭,以史為鑒可以正品行。讀書能明智,我們可以不必經曆和別人一樣的挫折,不用走別人走過的彎路,我們隻需從別人的所作所為中吸起經驗教訓即可。
回思過往,在一次次的反複坎坷中,看自己生存的掙紮,商女不知道亡國恨,這些文人騷客,用生命在訴說國恨家仇。
2. 山上離宮宮上樓
山上離宮宮上樓,樓前宮畔暮江流。楚天長短黃昏雨,宋玉無愁亦自愁。
--《無題》
那一年,風雪交加,他在漫無邊際的雪地中前行,孤獨的行走,一片片白茫茫的雪色,映照這個行人的孤獨和無奈。踉踉蹌蹌,跌跌撞撞,那顆疲憊不堪的心,在一次次被傷害之後,已經習慣了這種刀刻般的疼痛。最初的激情和憧憬或多或少被無情的現實打磨得圓潤了許多。然後他站在曆史的角落裏歎息著,惆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