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金榜題名(1 / 3)

1. 流鶯上下燕參差

玉管葭灰細細吹,流鶯上下燕參差。 日西千繞池邊樹,憶把枯條撼雪時。

--《池邊》

寧靜的夜晚,看著星空,群星閃耀,有人說,人死後會化成星星在天空上看著他思念得人。李商隱獨自仰望,那一顆會是自己,堂叔又在哪裏看著自己,終日的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何功成名就的道路如此艱難。不是放棄希望,隻是在這寒冷的冬天,他沒有尋得一絲溫暖,冷風的凜冽,抵不過心底的嚴寒。

誠然,“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俞其所不能。”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或許隻看到了功成名就人的一麵也曾為他們的豐功偉績羨慕不已,我們卻不曾看到的是他們在成功的路途上跌跌撞撞的艱辛。就如同飽經風霜的李商隱,他的仕途充滿了太大的坎坷,以至於他將花費自己生命的絕大部分時間,一點點推翻路途中所遇到的障礙物,一路披荊斬棘的他最終得以實現轉變。隻是四季變遷,春秋循環,在一次次的顧然相盼中,他迎來的隻是一次次又一次的茫然。

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遵循因果原理,今天所處的生活狀態是由以前的努力程度所決定的,努力程度不同導致了人們處於不同的社會階層。要想活出生命的價值,綻放生命的能量就不能向磨難低頭,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相信生命堅韌的一麵最終一定能夠和路途上的石塊碰撞發出耀眼的火花。

李商隱的人生旅途充滿了太多的失意與不幸,然而生活對他的種種考驗並沒能讓他在生命的懸崖邊上卻步,這位勇士一次次用自己柔弱的身軀和不屈的靈魂向磨難發起挑戰。

生活在科舉製度盛行的封建社會,普通讀書人要想光耀門庭,出人頭地,參加科舉考試是他們唯一的不得不走的途徑。

在這頹廢的大唐,不是一身才華,就能成為耀眼光芒。混亂的政局中,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身不由己。一心想改變自己命運的李商隱理所當然也得在這統治者為普通百姓開辟的通向繁華的命運場上角逐。

李商隱10歲前後,他的父親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親、弟妹們回到了河南故鄉,生活貧困,要靠親戚接濟。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就同時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

自古英雄出少年,一個在未來會取得輝煌業績,執掌生命之舵的人,必定是那些勇於挑起生命重擔的人,而他們的這種心性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或多或少的顯露出來。

李商隱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他渴望早日為官,以光宗耀祖。事實上,他也確實努力承擔起家族的責任。早年的經曆使他養成猶豫、敏感、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征既大量地從他的詩文中流露出來,也表現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有時候磨難未必是一件壞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沒有挑戰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就像太平直的道路會錯過許多美麗的沿途風光,些許彎路才能讓我們體會到驚險背後的刺激。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係已經非常遙遠了。李商隱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不過,很顯然他並沒有因此得到任何的現實利益。隻是在一次次的牢騷,為何皇親貴族,也要淪落到受人欺淩。

讀書數十載,李商隱一直堅信自己的道路,雖然行走的坎坷,路途的艱難,但是不曾放棄。他從很遠的家鄉來到了令狐府,才是十多歲孩子的決心,但是到今天他依然不會放棄。

那一年隨同堂叔一起拜謁了李商隱生命中至關重要的當時聲名顯赫的令狐楚。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位貴人像父親一樣陪伴著他跨過了生命中一道道坎坷。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非常迅速,由此他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借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

本身就有不凡造詣,又獲得恩師的點撥,李商隱相信自己即使不能獨占鼇頭,但也不會落於人後。隻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位才華橫溢的人,一次次地落敗,在他最得以為傲的地方,總是狠狠地打擊他。

李商隱也表達了對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躊躇滿誌“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古人常說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借此慰藉自己壯誌難酬。李商隱是幸運的,遇到了一位生命中的貴人,並由此開啟了通向勝利的大門。李商隱在令狐府生活的日子裏終日勤學苦讀,他心中的夢想正在變得越來越強烈,他知道自己沒有其他路可以走,唯有奮力一搏。

太和二年,十七歲的李商隱在令狐楚的幫助下,終於贏得鄉曲推薦,取得鄉貢資格。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就要赴京應試時,突然接到家鄉來信,說堂叔病危,要他速歸。就這樣李商隱為了昔日對自己恩重如山的堂叔與生命之中第一次機會失之交臂。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雖說來日方長可麵對一直翹首企盼的科考就這麼錯過了,李商隱心中不免有太多的惋惜再加上麵對病危的堂叔,自己心中充滿了太多惆悵。

那些成大事的人必定是那些敢於為了夢想孤注一擲的人,李商隱豈肯甘心,又一次去參加了考試,隻是落榜的原因總是那麼奇妙。

他不理解難道一紙薦書,竟比朝廷失去了一個棟梁之才要重要的多麼,這樣的時局無能為力,李商隱的詩不過是寫出了黑暗的局麵,那也隻不過是誦讀間的飯後餘茶。

李商隱沒有回鄆城幕府,而是回到家中,一病不起,整天昏昏沉沉,不思飲食。人生失去了希望,李商隱感到自己的力量是如此的單薄,不過是一團麵,隨著別人的任意把捏。人生最幸福的莫過於自己期盼已久的夙願終將有一天成為現實,很顯然此時的李商隱心中隻有說不盡的失意與痛苦。然而,他哪裏知道這隻是一場悲劇的前奏。

太和七年正月,李商隱在病情好轉,能下地自由走動的情況下,瞞著令狐楚,偷偷地赴京參加進士考試。二月放榜,依然名落孫山!懷著沮喪和傷感,他回到洛陽家中,又病臥一個多月。磨難與打擊一波一波向李商隱襲來,躊躇滿誌他就像漂泊在茫茫海洋裏的一葉扁舟,知道通向成功的方向卻總是無法到達勝利的彼岸。

話雖如此,可李商隱怎甘心就此止步呢?身心疲憊的他不屈服命運的捉弄,決心準備下一次角逐。太和八年,李商隱參加春試,又未中第。

不甘心又能怎樣,有時候命運之神顯得特別殘忍,他並不在乎你處於什麼樣的境地,他若想玩弄你於股掌之中,唯有暫時屈從。來日方長,準備好下一次挑戰。李商隱一次次嚐試一次次失敗,屢戰屢敗的他漸漸地感覺到了自己所麵臨的壓力與窘迫。

太和九年進士考試,李商隱又名落孫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科考的路,竟要比蜀道還難,李商隱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惆悵和困惑,他恨命運的捉弄卻又不得不接受命運的捉弄。甚是無奈。

然而,成功的路途荊棘遍地,唯有那些勇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成功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接踵,這期間多少磨難與痛苦唯有自己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開成二年,一入正月,京城大街小巷一派洋洋喜氣,從全國各地趕赴京都應試的學子們絡繹不絕。也就是這一次李商隱考取了進士資格。

在此之前,他已經失敗過多次。他的應舉之路漫長而艱辛。此時的他麵對這來之不易的成功,有太多的感慨又有太多的辛酸。至此,李商隱完成了生命之中華麗的蛻變,多年的夙願終於得以實現。

成功是一個沉重而誘人的詞彙,古今中外無數不甘平凡的人們向曲折的命運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他們最終站在了生命的巔峰俯視著來時的路,心中激動不已。成功所吸引人的必定是那征服了磨難,打破了阻礙以後,心靈獲得的那份自豪與愜意的感覺,正視這種無可替代的滿足感驅使著一個又一個有夢想的人為之奮鬥,哪怕被現實打得千瘡百孔。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在高處的俯視是芸芸眾生,隻是原以為接近的天空,還是那樣的遙遠。其實,生命是一個過程,它的意義不在於結局,而在於通往終點的沿途風景,我們在路途中體會。成功也一樣,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成功,就像登山,等到了頂峰成功便不存在了,有的隻是前麵更高的山峰。成功的意義在於每一步攀爬的收獲,在克服了磨難以後人會變得成熟。

2.賈生年少虛垂涕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作遠遊。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孤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安定城樓》

一個人一輩子如何活的更有意義,並不在於爭得每一分鍾,而在於生命作為一個整體內涵有多豐富,內涵的豐富來自於對生命的完整意義的追求。

李商隱的生命曆程曲折而豐富,這或多或少給他的生命裏加入了許多令人歎息情節。一段段跌宕起伏磨礪地演繹了他悲壯的一生。

一粒種子會有怎樣的夢想?無非是盡可能地汲取養分待有朝一日破土而出刺破蒼穹。一粒塵埃會有怎樣的夙願?風吹揚沙起伴隨著風的腳步遊離餘天地之間。不甘於平庸的我們怎奈何輸於一粒種子豪情壯誌的和一抹塵埃的風清傲骨。

十年磨一劍,走過曲曲折折道路,曆經磨難。命運多舛卻終於如願以償,金榜題名,光耀門庭是一生最大的夙願。此時此刻,他的心靜靜的,隻願陶醉於這來之艱難的夢裏。

所有獲得大成就的人,都經過一條必經之路,那就是從自願自覺走向堅韌不拔,隻有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最後才能達到極高的境界。李商隱如此,我們又何嚐不是。

那一年,他踏上夢想的旅程,何曾想到這條路有多少荊棘坎坷,多少辛酸與眼淚。可現在,那些傷痛似乎已不再重要了,留下的隻有深深映入他腦海的對生命的感悟。

開成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是李商隱的幸運日,因為這一天飽經風霜的李商隱終於將自己的名字寫在了金榜上,這一筆寫得沉重而不易。這一刻,多少期盼與等待。也許,隻有當一個人被自己感動的淚流滿麵的時候,生命才能稱得上美麗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