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青衫飄零入江州(2 / 3)

崔能聽說了白居易想要上山的想法,但擔心他的身體虛弱,無法獨自登山,還特意為其準備了轎子。但白居易毅然謝絕了他的好意,因為平生看到了許多欺壓百姓的貪官汙吏,更是時刻將民間疾苦記於心間,他甘願同百姓一起吃苦,也不願獨自享樂。於是白居易找了兩個當地的衙役作為向導,欣然地向山中走去。

廬山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曆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然而這是受到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

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山上著名的山峰有五老峰、香爐峰、雙劍鋒等。有了這些自然景觀自然也少不了一些人文景觀增加其文化底蘊,人文景觀中,最著名的當屬東林寺和西林寺。

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384年),為廬山上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東林寺是佛教淨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對一些國家的佛教徒影響較大。

東林寺中也曾有許多口口相傳的典故。相傳東晉時,著名的禪宗法師慧遠在廬山修行,三十餘年間,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從不越過虎溪。

一日,詩人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兩人遠道來訪,三人相聚,相談甚歡。後來,慧遠送他們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雖不時傳來老虎的鳴號聲,但因為談得太熱烈,竟完全沒發覺。直到越過了虎溪,三人才驚覺,但旋即會心地縱情大笑起來。

原來,他們在不經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笑聲傳遞了他們難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聲了。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了。

東林寺中景色別致,形態各異,但最吸引白居易的就是那寺中的白蓮池了。白蓮池是詩人謝靈運出資修建的,當年慧遠大師,率領僧人們在此結社,發願往生至西方淨土。

白居易在觀賞白蓮的時候,不禁要賦詩一首《東林寺白蓮》“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青。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白日發光彩,清飆散芳馨。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我慚塵垢眼,見此瓊瑤英。乃知紅蓮華,虛得清淨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結才成。夜深眾僧寢,獨起繞池行。欲收一顆子,寄向長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間種不生。”

池中生長的白蓮花足有三百多株,白天在日光下閃閃發光,一陣清風飄過,帶來無盡芳香。荷葉上的露珠似珍珠般傾盡池中。

白居易漸漸感歎自己一雙世俗的眼光,如今才看到這瓊瑤英華。現在才知道俗世的紅蓮花隻是空有清靜之名,隻有經過夏天的生長,秋天才能結出果實。

夜深了,眾僧都已進入夢鄉,唯獨他一個人繞著池子觀賞著池中的白蓮花。他很想收起一顆種子,寄給長安的朋友,但恐怕離開了這一片清靜之地,就很難在人間存活了。

白居易在東林寺借宿了多日後,又在寺中智滿大師的介紹下,來到了西林寺。西林寺雖然不及東林寺那般聞名遐邇,但曆史卻較為悠久。來廬山遊過東林寺的人,必定也會去遊覽西林寺。白居易在西林寺也受到了寺中僧人的強烈歡迎,於是夜晚就夜宿在了西林寺,並題詩一首《宿西林寺》“木落天晴山翠開,愛山騎馬入山來。心知不及柴桑令,一宿西林便卻回。”

白居易這次的廬山之行共在東林寺、西林寺居住了半個多月,回到家中後,也效仿東林寺的白蓮池,在家中也砌上了一個蓮花池,也仿佛有了另一種清靜幽雅。這個時期,白居易的公務並不繁忙,每日除了飲酒、賦詩、參禪打坐就是與自己的侄子一起玩耍,生活得悠閑愜意。

遊曆山水其實也是對塵世喧囂的一種迷戀,也許隻有當漫無目的地在人群中遊蕩的時候,才真正感受到,讓人沉醉其中的其實是那安靜與喧囂背後的反差。在這強烈的反差中,才能真實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3.久別重逢

元和十一年七月,白居易從廬山遊曆回來沒多久,生活也很悠閑,此時意外得知大哥白幼文要帶著各家親戚的弟妹從徐州來潯陽。兄弟二人自從五年前為幾位至親遷墳之後,就未曾相見,可以說是久別重逢。即使如此,兄弟二人的感情卻不減當年,白居易急於將自己多日來在廬山寺廟中感悟說給大哥聽。大哥和弟妹們的到來也為白居易冷清的家中增添了幾分歡聲笑語。

或許正是因為那句古話,否極泰來,好消息真是接踵而至,他的夫人又為他產下了一女,取名為阿羅。這個孩子的到來,似乎也是對中年喪女的白居易的一個心靈上的慰藉。

炎炎夏日都是在親人團聚的歡聲笑語中度過。轉眼間秋日將至,他的生命中又將上演離別的故事,大哥白幼文將攜帶弟妹們回到徐州。白居易萬分不舍地將親人送至碼頭,揮淚送別。

夜晚的時候,白居易還遲遲不肯離開碼頭,江邊吹來徐徐冷風,逐漸清醒了白居易那又被親情煩擾的心。

白居易放眼望去,江邊漁船上的點點漁火將江水倒映的得波光粼粼。正當他沉醉與這美景時,一陣琴聲再次擾亂了他的思緒,那琴聲悠揚婉轉,似一女子在低吟淺唱,讓人欲罷不能。尋著這琴聲而去,他來到江邊停靠的一個客船上發現,正在彈琴的正是一個麵容姣好的女子,遠遠望去,獨有一番風韻。

走近後,在漁火的照耀下,白居易才漸漸看清這女子的容貌,纖弱的身形,滿麵的愁容,看得出,曾經容貌秀美的臉上,已經被歲月無情的刻畫上了痕跡,低眉順眼間,眼角浮現出兩道長長的魚尾紋。

此女子懷中擁著琵琶一把,纖細的手指順著節奏不時撥動著琴弦,那琴聲低沉婉轉,透露著無盡的悲傷。白居易從這琴聲中聽出了這是個有著無盡哀怨的女人,她也會有著讓人為之歎惋的悲慘故事。

白居易本是一個性情中人,看到這種情況,就忍不住要上前去問明白。那婦人擦幹眼角的淚珠,將自己的悲慘遭遇向世人娓娓道來。

這女子年輕時本是長安城內的一個較有名氣的妓女,但年華易逝,隨著自己的容顏日漸衰老,願意光顧她生意的也少之又少。無奈之下,她隻好委身嫁給富商大賈,怎奈卻遭人玩弄感情,如今隻能這樣悲慘度日。

白居易聽完這個婦人的哭訴,覺得這個女人的遭遇似乎與自己有著相似的部分。至少他們有著相同的悲哀,不經意間覺得與其有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靈共鳴。

那晚的所見所感,也再次勾起了他對不堪回首的往事的感慨。回到家中的白居易心情難以平複,挑燈夜戰,寫下了他對社會底層的弱者的同情,其中也有自己失意的感慨。於是,一首《琵琶行》問世。一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惹了千古人的幻想遐思。獨有一番古香古韻。

元和十一年,謫居在江州的白居易再次獲得了好友元稹的好消息,元稹雖然還在通州任司馬。但又娶了一個妻子,白居易為其感到欣慰,終於能有人與其為伴,照顧他的起居了,朋友過得好,他也能夠安心了。

同年的十二月,朝中也傳來了好消息,王涯出任當朝宰相。然而這個消息傳到了白居易的耳朵裏,他並沒有感到異常興奮。因為在這裏的山水和僧侶,都讓他感受到了心中從未有過的那份平靜。他已經做好了長期留在這裏,餘生都過著清貧的生活。苦味中帶著清歡,心中的那份寧靜,才是生命中珍貴的財富。

元和二十年,春節剛過,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再次登上廬山,去觀覽著人間佳景。廬山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寬闊的風景,能壯闊人的胸懷。

那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那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那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連番地闖進白居易的眼。

一路風景,到來,又過去。而他依然還在途中,他仍舊是白居易。看著,看著,他有些豁然。這一路的攀登,不正是人生嗎!

他已將過去的所有榮辱都視為浮生之夢,喜悅與煩惱也都隨之忘卻,這都是他首次登上廬山所得的感悟。這次上山並沒有受到任何僧人的邀請,是他主動要上山向智滿大師學習佛法。

到正月十五,本是合家團圓的日子,智滿和尚也勸他下山去與家人團聚,但是白居易卻堅定決心,不為世俗的感情所牽絆。但這天學習完禪法後,白居易出門看到當空的滿月,還是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妻哥,楊汝士。《正月十五日夜東林寺學禪偶懷藍田楊主簿因呈智禪師》“新年三五東林夕,星漢迢迢鍾梵遲。花縣當君行樂夜,鬆房是我坐禪時。忽看月滿還相憶,始歎春來自不知。不覺定中微念起,明朝更問雁門師。”

白居易覺得自己世俗的情緣仍然未了,還要繼續參禪問道。於是過了十五又邀智滿大師一起到了香爐峰的遺愛寺。

遺愛寺四季景色迷人,白居易覺得這裏是個適宜清修之地,於是便有了在這裏興建一個草堂的打算,此時的白居易已經將全部的心思投入在了佛教中,不再理會外界的一切空虛與名利,隻為自己的一個心願而努力。

三月底,草堂建成,白居易誠邀各路好友前來觀賞,並且舉辦了一個落成儀式,也借此機會請來了廬山中各大寺廟的僧侶和當地的有識之士交流佛學的感悟,並寫下了《草堂記》一文。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麵峰腋寺,作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木斲而已,不加丹;牆圬而已,不加白。磩階用石,冪窗用紙,竹簾紵幃,率稱是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兩三卷……”

正當白居易陶醉在草堂美景和幽靜的氛圍中的時候,又突聞噩耗,長兄白幼文突然病逝,他萬萬沒有想到那日在潯陽一別,竟成了今生永別。隻是分別隻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兄長就這樣匆匆地離開了自己,這讓白居易怎能不痛心。生離死別越發頻繁上演,這讓白居易嚐盡了生命悲苦。

白居易與兄長的感情尤為深厚,想到自己初到此地的時候,兄長還帶領弟弟妹妹來此地寬慰自己,而今卻要天人永隔,這種痛苦又怎能盡數表達?

兄長的離世讓白居易更堅定地將身心投入到了佛學中。久而久之,白居易卻發現,無論自己在佛學中有著怎樣的造詣,始終都無法改變自己容易情緒化的弊病。但一旦冷靜下來之後,還是能夠及時醒悟,他告誡自己不要時常感慨時運不濟,自己容顏早衰,而要平靜地看待這一切,既然沒有長生不老的秘訣,那麼隻有佛學能帶他走出這一些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