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一個人都一樣,我們日夜像螻蟻一樣在社會的底層拚命地忙碌著,沒有多少時間去感歎歲月,感悟人生,隻在時光與我們作別時,才發現一切都是抓不到,握不住的。唯一正確的,就是在你正擁有的時候,去珍惜,去麵對。
4.寵辱自若
誰都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無法擺脫命運束縛的弱小者。在曾經有夢的歲月裏,我們可以肆意的奔跑、咆哮。而如今卑微而重複的生活早已將夢想的世界抽離,我們則不得不在喧囂中緊緊握住時間的齒輪,任由其不停地變換著形狀,直至生命耗盡,消失在黑暗無邊的盡頭。最初的夢,成了最終的痛。白居易的人生,正在經曆這種痛。
每日因佛學之事忙得不亦樂乎的白居易都已經忘卻了時間的變換,轉眼間已經入秋。看慣了北方蕭瑟的秋景,因此每到秋季都不由得寒意襲來,心生悲哀。然而這年的秋天,也傳來了東林寺的聖僧神湊圓寂的消息。
白居易曾在東林寺小住,對於神湊和尚印象深刻,他十分佩服神湊和尚對佛學的領悟能力。在寺中眾僧一致的推薦下,白居易為神湊撰寫了墓誌銘,他表示通過修行,大家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生於死隻是物體的一種外在變現形式,修禪之人,不會為神湊的離開而悲傷,他的離開,也隻是向西方極樂世界邁進了一步。
西方極樂世界簡稱極樂世界,是佛教中西方世界佛阿彌陀佛依因地修行所發之四十八大願感得之莊嚴、清淨、平等之世界。在那個極樂世界裏的一切眾生,沒有種種痛苦與危難,隻會在生活上、精神上享受其他一切世界所沒有的種種快樂,所以稱為“極樂”。
極樂世界,其實是心境的樂土,心中純淨,不惑萬物。那同樣是白居易所向往的,而隨著深入佛海以來,他已經學會將生命中的一切都視為過眼雲煙,各種煩惱也隨之消散。
這年的九月,白居易收到了弟弟行簡的一封家書,書中說到劍南東川節度使盧坦病逝,李逢吉接替其出任劍南川節度副使兼梓州刺史。白居易深知這一變動或許有朝一日也會為弟弟帶來厄運,於是極力勸導弟弟早日來到江州,因為行簡當初到梓州為官,本就是受盧坦的邀請,如今李逢吉接替了盧坦的官職,自然會對行簡保持戒心。
同年十月,裴度的手下李愬在偷襲了蔡州之後,生擒了叛軍首領吳元濟,於是長達多年的淮西之亂終於平定。
寒冬將至,白居易由於身體的原因恐怕無法再登廬山了,因此他果斷地選擇了在家中自己閉關修煉,雖然閉關的時間不長,但白居易卻從中感悟頗深。在閉關期間,還寫下了一首《閉關》
“我心忘世久,世亦不我幹。遂成一無事,因得長掩關。掩關來幾時?仿佛二三年。著書已盈帙,生子欲能言。始悟身向老,複悲世多艱。回顧趨時者,役役塵壤間。歲暮竟何得?不如且安閑”
白居易閉關的原因是感慨自己這麼多年來的一事無成。如今女兒已經在牙牙學語了,而自己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年華易逝並慨歎世間的痛苦與磨難。
然而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終究是被世間的痛苦所奴役的。歲月的盡頭在哪裏,我們不得而知,不如就這樣安詳地等待吧!
這一年多以來,白居易除了一心向佛之外,還對長生不老的丹藥產生了興趣,因為每當他看到自己日漸衰老的容顏和多年以來積攢下的病根,自己都恨不得能有一種丹藥能延緩自己的衰老,推遲自己人生的日暮來臨。
白居易在此謫居期間,夜晚熟睡之時,總能在睡夢中夢到自己曾經與朋友們在朝為官的場景,清早與朋友們一同上朝,共議國事,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不被皇上采納,也總能遇到誌同道合之人與之呼應。退朝回家後,妻子和女兒又能給自己帶來家庭的溫暖和喜樂。一切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
可是美夢總有蘇醒的那一刻,冰冷的現實無數次地觸及著白居易脆弱的神經。美好的夢境和冰冷的現實總是糾結在白居易的生活中。其實,不管隱居如何適意,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想為自己的理想再拚搏一次。老驥伏櫪,誌在千裏,隻是那千裏路,他不知道還能走多遠。
夢有醒時,花有重開日,美好與傷懷都不會在流年中再做短暫的停留,白居易此時的生命中,期待的是一個華麗的轉身。
5.浴火重生
人生百味,味味入心,生命的旅程總是先於我們的腳步,這其中的悲喜也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如風輕拂水麵,也許輕柔,也許澎湃,也許傷痛……人生的不幸也不過是一場夢魘,醒來後即使淚流滿麵,也無法逃避,無所寄托。不如從容地麵對,時光總會給你一個平靜的答案。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偶然間收到了弟弟要來江州的消息。能夠與弟弟團聚,白居易自然是興奮的,但他擔心三峽地帶行船危險,準備親自去接弟弟回來,卻無奈無法逆水而行。
幾日後,風塵仆仆的行簡終於到達了江州,白居易立刻設宴款待行簡,一敘分離多年的手足之情。席間,白居易還不忘賦詩一首,詩的大意是說行簡平安到達江州,讓白居易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下,自己也從今開始有了依靠,如今的他隻覺得一身輕鬆,再無煩惱。雖然是背井離鄉而且生活清貧,隻要兄弟倆相互依靠,這些又算得了什麼。
又是一年初春的時節,生活總是能在這勃勃生機的季節出現轉機,曾經的禦史大夫李夷簡被升任為宰相,這樣一來,此時在朝為官的宰相中,崔群與白居易是老友,李夷簡也與元稹私交甚好。白居易得知這一消息後,還賦詩一首向元稹表示祝賀。然而政治的風雨總是瞬息萬變,誰也沒想到,好景不長,李夷簡在出任宰相不久後,就主動請求外任,調離了京城。
白居易平日無事可做,就在家中參禪悟道。終於有一天,東林寺中的僧人道深帶領這一眾弟子來到白居易的家中,請他為新落成的紅石塔撰寫碑銘。白居易頓時感覺到受寵若驚,他沒有想到自己在當地的僧人心中,竟有如此高的地位。
白居易雖然沒有見過這個碑文中所提的上弘大師,但卻在碑文中對這個上弘大師寄予較高的評價,極盡溢美之詞。白居易將寫好的銘文親自送到了東林寺,並現場指導能工巧匠將其鐫刻於石碑之上。在白居易的監督下,為上弘大師所立的石碑終於打造完成,白居易也暫時在東林寺小住一段時間。
夜晚,白居易再次漫步至白蓮池前,他靜立在池前,不由得想起了曾與同伴們放歌夜遊的曲江池,觸景生情,此時的白居易再次陷入了矛盾之中。而矛盾也總是會讓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這也是古代士大夫共有的一個特點,遭到貶謫的時候,似乎瞬間看透了一切,也表現出無比留戀山林中的美景,發誓不再回到官場中。然而又往往會觸景生情,對於仕途之事念念不忘,希望朝中有人能夠援引自己。如果自己的這種意願無法得到滿足,心情就會再次陷入低穀。
其實,去留的糾結,說到底,都是他心中還殘存著希望。
白居易在《自題》中就感慨頗多“功名宿昔人多許,寵辱斯須自不知。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馬頭覓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幾時?前事是身俱若此,空門不去欲何之?”
追逐功名利祿的人有很多,皇上的寵愛與貶謫隻在朝夕之間,難以揣度。一旦被貶官,就將被流放到較遠的地方,除非遇到特赦,否則永遠都不會重回昔日的地方。自己作為被貶之人,若是再想回到朝中,就好似馬頭上找角,是不可能的事了,皇上的恩寵就像電光火石般讓人捉摸不透,之前的事情就是如此,如今若不入空門,還能去哪裏?
歸根結底,佛門空淨之地,並非他內心深處的向往,而是無可奈何的退路。
白居易在這一段時間,情緒總是異常低落,於是他總是靠喝酒來麻痹自己的神經。醉酒後的白居易,總是能夢到自己與朋友的往事。他反複遊走於曾經的生命,也隻有回憶裏,才能找到快樂。然而就醒之後,糾結情緒仍在,他的煩惱也仍舊無所寄托。相比這眼前的現實,他更是留戀那個夢中世界。
那日伶仃大醉後,他夢到了自己與劉敦質共遊長安的彰敬寺之事。醒來之後,他還認為那不是夢境,於是將夢境寫為詩篇《夢亡友劉太白同遊彰敬寺》“三千裏外臥江州,十五年前哭老劉。昨夜夢中彰敬寺,死生魂魄暫同遊。”
同遊彰敬愛寺本是白居易與劉敦質在長安為官時所做之事,距今已經十餘年了,如今再次夢到,可見兩人感情深厚。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白居易都深陷於懷念長安的人和事中。偶爾小憩時,他也曾夢到長安慈恩寺中的曇禪師。於是醒來後又賦詩一首《贈曇禪師夢中作》“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尋師始一來。欲知火宅焚燒苦,方寸如今化作灰。”
慈恩寺,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法相唯識宗也因此得名慈恩宗,迄今已曆1350餘年。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白居易已經與這個地方闊別五年了,此刻再夢到這個禪師,可見白居易心中的世俗之地已經漸漸被吞噬,他也對重回官場表示希望渺茫了。
白居易心中明白,如今的自己恐怕是無望再被重用了,於是心情變得更加鬱悶,就在此時,他第三個女兒的降生,更讓重男輕女的白居易感覺到無比的壓抑,他不明白,為什麼命運要這樣薄待他,為什麼自己竟是事事都不如意?
他又慶幸自己與佛法之緣,懂得用佛學釋放苦惱,於是隻好埋頭於禪道佛理之中,不再理這些紛繁俗事。歲末將至,白居易更覺仕途無望,心中的寒冷絲毫不遜色於這數九寒冬。十二月十二日這天,白居易的仕途突現轉機,他接到了朝廷的詔書,讓他代替李景儉出任忠州刺史。這讓白居易著實感到詫異。
此時的白居易手拿詔書,雙手顫抖,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與興奮,老淚縱橫了。他知道這是崔群等人在朝中為自己奔走的結果,雖然忠州的情況還未知,但隻要有新的機會,他就已經感到萬分滿足了。
此刻的白居易似牢籠中的鳥兒,終於等來時機展翅高飛了。縱使曾經被迷霧遮住了眼睛,縱使前方道路依舊迷茫,白居易都會抱著一顆純淨的心,再次上路。他知道,路的前方定是一段險途,但是他依舊邁開了執著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