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後對高宗的態度,早已不像先前那麼恭順了。她執拗任性,甚至有點專橫跋扈,動不動就頂撞高宗。不論高宗做什麼,她都要事事過問,處處限製。高宗雖然一再忍讓,但心裏著實氣惱,開始盤算擺脫她的辦法。

上官儀,是貞觀以來著名的學士和詩人,時任宰相。上官儀聽皇上說到武後的不是,以為已經打定了主意想要廢後,而自己又不便直截了當地說出口。於是,沒顧上多想,就說:

“皇後專橫,天下人都不親附於她,請陛下即做廢後決斷。”

高宗馬上附和說,他也正有此意。說著,當場就讓上官儀草擬了一份廢後詔書。

這時,早有武後的耳目聽到風聲,飛跑到武後跟前通風報信。

武後聞訊,大驚失色,立刻拔腳就走,直奔禦書房而來。

武後聲淚俱下地訴起委屈來,哭得淚人兒一般。

廢後的事,高宗本來也隻是動了動念頭,現在給武後這麼一說,不僅軟下了心腸,而且覺得有點對不住似的羞愧。年底,上官儀被武後派人關進了牢獄,不久,便死在獄中。

高宗同武後的關係不僅和好如初,而且,比以往似乎更顯得親密和諧。高宗甚至帶著武後一同臨朝,讓她坐在禦座後麵的簾子裏。無論大小事務,都要讓武後參與意見。

公元672年十月,高宗詔命太子監國。到第二年秋天,高宗不幸染上了虐疾。於是,命太子弘實習朝政,接受各部門官員奏事。

太子弘天性仁教,富有同情心。

武後對太子弘無疑有諸多不滿,但太子弘是武後的長子,是她同高宗感情最熾烈時所生的孩子。所以,武後對這個弘兒,一向比對其他皇子更偏疼一些。

可是,太子弘做了一件讓武後不能饒恕他的事情。

他在宮裏偶然發現了兩位被幽禁的公主——他的異母姐姐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

太子弘被自己所見到的情景驚呆了。負責看守兩公主的人告訴他說,她們就是以前蕭淑妃的女兒,已經在這裏關了十六年了。

太子弘第一次見到這兩位不幸的公主——沒有人關心她們,更不要說操心她們的婚事;沒有人記得她們,可能連武後本人,也差不多快要把她們遺忘了。

太子弘看到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的情形,心裏十分難過。他立即上奏高宗,請父皇作主,為這兩位待嫁的三十多歲的公主擇婿完婚。高宗滿口答應下來,讓情緒激動的太子弘先回東宮去。

高宗自然是把這件事情交給武後去處理。武後也滿口答應下來,並且附和著說,那兩公主其實早該嫁人了。就在當天,兩位公主的親事即被確定下來,武後把她們許配給了這一天值班的兩名衛士。

太子弘對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的同情,幾乎被看成是對母後的公然背叛。武後由此明白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她的兒子與她不是站在同一立場上的;他這麼脆弱,又好心腸,實在不配做君臨天下的帝王!武後對太子弘的失望,無意中又刺激了她本人的權力欲。她決心與兒子作對,處處都要擋他的路。

公元675年四月,太子弘突然間死了。

有記載說,太子弘是被武後毒死的。但這話說得含含糊糊,極不肯定。

很快,太子的空位由六皇子李賢補上了。

據說太子賢與太子弘不同,他的身體非常健康,擅長騎馬、射箭,喜歡狩獵和打球;而且,兄弟四個人裏,頂數太子賢天分最高,小小年紀就讀《尚書》、《禮記》、《論語》。

新太子顯然受到了父皇的格外器重。李賢入主東宮後不久,高宗即命他監國。而太子賢果然沒有辜 負父皇的厚愛,在朝廷輿論中,博得了一致的嘉許。

可是,太子賢和武後的關係,始終是個大問題;他們的相處,越來越顯得不自然。母親常常想出各種借口,製造機會讓太子同她親近,而太子卻總是避瘟似的躲著不肯見她。

一而再、再而三,武後不高興了。她猜得出太子的心事,也明白他們母子的情分是到頭了,所以不打算再做任何徒勞的努力。

從冊立太子之日算起,不出四年,李賢的厄運就來了。永隆元年八月,太子賢被廢為庶人,幽禁起來。第二天,李賢的弟弟英王哲,被立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