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次次的演講,一次次地和選民握手寒暄,他把他的思想、目標、施政方針明確無誤地昭示給公眾,他的演說在某種意義上成了新政的經典性憲章,沒有一個聽過演講的人會對以後事態的發展感到意外。

同羅斯福生氣勃勃的競選活動相比,胡佛的競選黯然失色。他4年的總統履曆已讓選民看清了他的“富人代表”的麵目,現在他也拿不出什麼新貨色,隻能拿羅斯福的殘疾做文章。共和黨人散布謠言說,小兒麻痹症會損傷大腦,影響正常思維,而且據羅斯福的醫生喬治·德雷珀講,“羅斯福已發了瘋,6個月內就將死去”。然而這個彌天大謊隻需德雷珀醫生一個小小的聲明就被徹底揭穿。公眾認為:“遭受經濟危機打擊的美國就像一個雙肢癱瘓的人,隻有戰勝了這種疾病的羅斯福才能挽救危機。”

這場競選戲劇沒有給它的結局留下任何懸念,它事先就作出了羅斯福將獲勝的結論。選舉的結果是:羅斯福得票2280萬張,胡佛1575萬張。在48個州的選舉人中,羅斯福贏得42個州,共472張,而胡佛隻得到6個州的59張選舉人票。這是1860年林肯以212票對21票之比擊敗麥克萊倫以來,美國競選史上第二個懸殊的比率。羅斯福終於成為美國第32屆總統,入主白宮。

推行新政

羅斯福在競選總統時向人民宣誓要“實行新政”。“新政”這個詞打動了選民的心,使他們燃燒起擺脫危機的希望。但是,他本人思想中並沒有一幅“新政”的清晰藍圖,也沒有什麼理論根據。能夠肯定的就是要改變胡佛的“自然調節”的放任政策,進行美國曆屆政府都沒有進行過的某種經濟實驗。

在美國曆史上,沒有哪一次危機能比胡佛政府卸任與當選總統羅斯福就職之間這四個月的“政府過渡”時期的危機更加引人注目,其範圍之廣、危害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對美國人民來說,這四個月真是最難熬的漫長時期,正逢銀行破產和瀕臨恐慌的混亂局麵。

自1861年亞伯拉罕·林肯在不平靜的托馬克河彼岸出現一支叛軍之際出任國家領袖以來,還沒有一個新任總統麵臨著如此嚴重的危機:世界上這個頭號金元帝國的金融心髒已經停止了跳動;1700萬失業者絕望地從一家工廠的大門被踢到另一家工廠的大門前;驚恐的儲戶包圍著銀行,徒勞地試圖在銀行關閉前提取一生的儲蓄;在邊遠的高原上,一群群臉色憂鬱的人,手持槍械保護著自己的農場和家園,生怕被受押人沒收或被地方司法長官賣掉;失業的匹茲堡鋼鐵工人打發自己的孩子到麵包店裏去乞討陳麵包;衣阿華的農場主把賣不出去的牛奶傾倒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麥當燃料燒掉,而芝加哥的饑民卻在垃圾堆裏覓食;人們在客廳裏低聲談論革命,或者在大街上高呼革命。“革命”成了時髦的字眼……然而新任總統卻表現出壓倒一切的自信,竟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下肢癱瘓的人。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休斯宣讀總統誓詞之後,羅斯福發表了一篇充滿激情的富有戰鬥性的演說:

“現在最重要的是要講真話,勇敢坦率地說出全部真話。我們沒有必要回避我們國家的現實情況。這個偉大的國家將和過去一樣堅韌不拔,將會獲得新生,繁榮昌盛起來。因此,首先讓我表明我的堅定信念,我們惟一應該感到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淺顯的道理,簡明的語言,嚴密的邏輯,加上樂觀的態度,是羅斯福就職演說的鮮明特點,它“點燃了舉國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

羅斯福宣誓就職後,就大刀闊斧地開始了“旋風式”的“新政”運動。大危機是由瘋狂的股票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新政的處方也首先從整頓金融入手。

就職後的第三天,也就是3月6日,羅斯福下令全國所有銀行一律停業,從而製止了存款者的擠兌風潮,同時要求國會召開特別會議討論解決銀行危機的立法問題。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采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製度,凡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複業,其餘的一律改組。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淘汰部分經營不善和基礎薄弱的銀行,另一個目的是為了使政府贏得時間,籌集應付儲戶提存所必需的資金。根據這一法令,總統得到管製信貸、通貨、黃金、白銀和外彙交易的緊急權力。

從3月13日到18日,全國14771家銀行經過財政部審查後領到執照,分批陸續開業,其餘10797家則被淘汰。

在銀行開業的前一天,羅斯福發表了他上台後的第一次“爐邊談話”——以在爐火旁同朋友和家人聊天的形式對全國的廣播講話——表示政府將盡快改變金融狀況,但人民必須要有信心,他號召全國“團結起來消滅恐懼”。這就向全國預示了政府全麵幹預經濟生活的決心,對收拾局麵,穩定人心起了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