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戴高樂感到,他非常需要有一個自己的政黨,否則他就沒有參與政權角逐的力量,盡管他在抗戰中受到各抗敵運動的擁護,但是現在他卻連一根可以倚靠的支柱也沒有。為了最後消滅“政黨體製”,他需要建立一個旨在消滅這種體製的政黨。2月2日,他對私人秘書克羅德·莫裏亞克透露了這番心意,並授意說,這個組織可以叫“法國人民聯盟”,有了這樣一個組織,戴高樂和戴高樂主義者就可以有組織地參加競選了。

戴高樂要組織政黨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巴黎。事實上,戴高樂派的重要成員勒內·加比唐、雅克·蘇斯戴爾等已經在積極活動了。一時傳說紛紛:戴高樂很可能在醞釀一次推翻現政府的政變。拉馬迪埃總理於4月1日晚親自到科龍貝對戴高樂進行了一次秘密拜會,他們交談了2個小時,戴高樂對拉馬迪埃說,他絕不支持第四共和國,他將是現政府的反對派,因為它的憲法保證不了法國的榮譽,但是他也絕對不會幹出法律所不容許的事。這意思是叫拉馬迪埃放心,他不會搞政變,他想做的無非是通過選舉重返政治舞台,雖然他原則上是反對搞政黨體治的。

過了幾天,法國人民聯盟征集成員的消息不脛而走,聯盟在巴黎的辦公室整日應接不暇,不到1個月,就收到了約100萬份申請書。

50年代以後,法國的經濟情況開始好轉,走上了恢複和發展的軌道。可是政局卻始終困頓不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它的背上壓著兩個殖民侵略戰爭的包袱。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戰爭已經把法國拖得精疲力盡。1954年的奠邊府戰役促使法國政府加緊了議和的步伐,孟戴斯·弗朗斯接替拉尼埃爾出任總理,他向議會發誓,如果到7月20日戰爭還停不下來,他甘願辭職以謝國人。形勢是緊迫的,孟戴斯·弗朗斯終於在7月20日即將過去的深夜宣布達成了停火協議。印度支那戰爭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兩年後,法國又發起了另一場殖民戰爭。這一回是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在戰爭正酣之際,法國社會黨人居伊·摩勒主持的政府於1956年10月還和英國政府一起發動了侵略埃及的蘇伊士運河戰爭。

侵略戰爭使國庫枯竭。摩勒決定增加稅收來為阿爾及利亞戰爭籌款,但是,還沒有來得及做這件事,摩勒政府便於1957年5月倒台。接替摩勒出任總理的是激進黨人布爾熱·莫努裏,新政府也隻有10個星期的壽命,還是因阿爾及利亞問題倒台了。

國內人心浮動:進步力量要求盡快結束阿爾及利亞戰爭,極右派殖民主義者則嫌政府對民族解放運動鎮壓不力。此時無論哪個政黨出麵組織政府都將麵對各種壓力,阿爾及利亞問題使任何一屆政府都無法站穩腳跟。

7月30日布爾熱·莫努裏政府倒台後,法國陷入了長達35天的內閣危機。幾經周折,人民共和黨的費利克斯·加亞爾被推出來組閣。這時國庫已經告急,加亞爾一方麵從法蘭西銀行借款2000億法郎,另一方麵爭取到大量美元貸款。這些應急措施無非是飲鴆止渴,無底洞是填不滿的。加亞爾政府在阿爾及利亞戰爭麵前依然束手無策,被迫於1958年4月15日下台。病入膏肓的第四共和國,根本無指望看到阿爾及利亞問題的解決。

這樣,法國政壇上除了共產黨,沒有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可以無法穩住局麵。法國總統勒內·科蒂物色下屆內閣總理成了難題,到5月9日才找到了人民共和黨的皮埃爾·弗林姆蘭。在風雨飄搖中受命組閣的弗林姆蘭,未卜先知地感到,他的運氣肯定不妙。果然,代表極端殖民主義利益的右翼軍人抵製他,因為他在一篇發表在《阿爾薩斯消息》的文章中吞吞吐吐地談到與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進行談判的可能性。極右派連弗林姆蘭那樣含糊其辭的態度也不能容忍。

東山再起

從1956年10月蘇伊士運河戰爭以來,很明顯地有兩種政治力量反對第四共和國的政體。第一種政治力量主要是在阿爾及利亞有直接殖民利益的殖民者及其政治代表,殖民軍隊的頭子也屬於這一類。第二種政治力量就是以法國人民聯盟為代表的戴高樂主義者。這兩種政治力量的共同點是:第四共和國沒有能力解決阿爾及利亞問題,需要有一個鐵腕人物扭轉並掌握法國的政局。第一種政治力量的聲勢很大,但是沒有有威望的領導人。於是,反第四共和國政體的力量便都屬意於戴高樂。大多短命內閣曾多次請戴高樂出山,都被他拒絕,因為他認為時機未到。

5月13日,阿爾及爾發生了騷亂。殖民者中極右團體借口3名法國士兵被殺,指責法國政府無能,要求成立軍人政府。示威者包圍了總督府,秩序一片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