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一夜春風後,唐兒收獲了漢景帝愛的種子。就這樣,陰差陽錯之下,漢景帝的第十四個兒子出生了,漢景帝頗有感觸地給他賜名為一個“發”字。
後來,劉發得到了自己的封號——長沙王。但是,這個長沙王在漢景帝所有兒子中地位最低,封地也最少、最偏僻(當時的長沙屬於沒有開發的荒野之地),原因很簡單:母微子卑。劉發的母親唐兒隻是一個侍女,劉發能被封王已經是皇恩浩蕩、君恩廣施了。
然而,劉發並不滿足於守著自己這貧瘠的一畝三分地,他夢想著努力改變自己的境地,得到別人的認可。十三年後,劉發終於等來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一年的冬天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諸侯王紛紛進京朝貢。漢景帝為諸王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接風宴”。在宴會上,漢景帝讓皇子們起舞助興。皇子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展示才華的好機會,個個輕歌曼舞,動如靈蛇,舞得美不勝收。但是,輪到劉發登台表演時,他卻做出了兩個莫名其妙的動作:一是微微地張開衣袖,二是輕輕地舉了舉手臂。眾人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劉發的表演就結束了。
“笨豬啊,見過笨的,沒見過這麼笨的。”兄弟們紛紛嘲笑他。
“奇了怪了,見過奇的,沒見過這麼奇的。”漢景帝詢問他原因。
“兒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劉發慢條斯理地回答道。
漢景帝原本對劉發的所作所為“怪之”,但聽完劉發的所言所語後,馬上轉為“笑之”,心裏已“悔之”,隨後“補之”——增封劉發武陵、零陵、桂陽三個郡。
劉發大發之後,為他的兒子帶來了好運。後來,漢景帝為了加強對諸侯王的絕對領導權,采取了晁錯的建議,實行“推恩令”。本著化整為零的原則,把偌大的天下分成了數不清的豆腐塊。這是諸侯王不願看到的局麵,但對劉發的次子劉買來說卻是天大的喜事。按照各個王國的王位由長子世襲的原則,劉買原本跟封王、封侯是沾不上邊的,但因為這次推恩令的實施,他時來運轉,成了零陵郡泠道縣舂陵鄉(今湖南省寧遠縣)一個不折不扣的侯爺。
劉買死後,他的兒子劉外的官位變成了鬱林太守,劉外的兒子劉回的官位是巨鹿都尉,劉回的兒子劉欽成了南頓令。
從祖上的皇到王,從王到侯,從侯到太守,又從太守到都尉,再由都尉到縣令,劉秀這一脈可謂是一代不如一代。劉欽作為一縣之長,雖然官不大,但好歹食邑六百,確保家裏人豐衣足食還是沒問題的。但是,他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他認為家族複興,匹夫有責。不過,已是風燭殘年的劉欽知道自己是無法完成“興業強族夢”了,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兒子身上。也正是因為這樣,當集各種祥瑞於一身的劉秀降臨時,他才會如此激動,仿佛劉秀的降生,便是承接了自己的夢想。
劉欽嘴裏一邊念著“劉秀、劉秀”,一邊握著夫人粗糙的雙手,眼中突然濕潤起來。對夫人樊嫻都,劉欽既敬又憐。
劉欽之所以“敬”,是因為樊嫻都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的父親是南陽有名的地主樊重。樊重有三大特點。一是善於經商。他依靠家族力量,在南陽把生意經營得風生水起,最終達到了“其所起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又池魚牲畜,有求必給”的地步。二是樂善好施。他時常做一些賑災資鄉之舉,名聲很好,宗族鄉親都對他敬重有加。三是遵禮重教。他對家族子弟的管教很嚴格,要求不管是男是女都要讀書識字,知書達禮,養成良好的脾性,具備良好的品格。
司馬相如的絕世之作《上林賦》中有一佳句:“絕殊離俗,妖冶嫻都。”樊重正是取其中“嫻都”二字,為自己的寶貝女兒命名的。
劉欽之所以“憐”,是因為樊嫻都不是一般的操勞。樊嫻都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下,不但知書達禮、溫婉賢德,而且勤儉持家、任勞任怨。這位大家閨秀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在經營家庭和撫養兒女身上。看著她頭上青絲漸變白發,劉欽能不憐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