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高明帝王善作秀(1 / 2)

如果說廣納賢才、知人善任是劉秀晚年做的一件實事,那麼後宮易主、太子易位便是劉秀晚年做的一件大事;如果說馬援事件是劉秀晚年做的一件錯事,那麼癡迷圖讖便是他做的一件蠢事。

前麵已經說過,劉秀在革命之初定計謀、革命之中稱帝、革命之末統天下,包括建國之後選官用人、建章立製,都或多或少地依賴圖讖。據史書記載,他對圖讖到了癡迷的地步,平常總是潛心讀讖,到昏倒、累倒、病倒也樂此不疲。

劉秀這般虔誠地研究圖讖,目的隻有兩個:一是欺騙世人,二是欺騙自己。

欺騙世人前麵已經說了很多了,起兵、稱帝、權力征途,為了顯示自己的合法性,都把讖運用進來了。事實證明,效果還是看得見的,可謂成效斐然。下麵且來看劉秀在圖讖方麵自欺欺人之舉吧。

首先來看劉秀的“欺人”之舉。前麵說過的桓譚,他因為一句“臣不讀讖”,被無情地打壓,最終落得個鬱悶而死的悲慘下場。桓譚若泉下有知,可欣慰的是,他走之後,居然還有很多後來人。這裏且舉兩位典型人物的例子來說說。

第一位後來人:太中大夫鄭興。

一次,劉秀和鄭興商議效祀之事。劉秀說:“我想以讖來決定祀奉之事,你看如何?”結果耿直的鄭興馬上把桓譚的原話複製過來了:“臣不讀讖。”別人“複製”成功的人,鄭興卻“複製”失敗的人,這就注定鄭興也是個失敗的人。結果劉秀大怒之下,對他進行了責罵:“卿之不為讖,非之邪?”責罵過後是冷藏。鄭興因為對圖讖排斥,終身沒有得到重用。

第二位後來人:郎中尹敏。

劉秀對這位博學多識的儒士原本很器重,專門命令他研究校定圖讖。結果尹敏同樣拒絕了:“讖書並非聖人所作,其中有很多錯字和俗語,流傳下去恐怕會貽誤後人,要三思而後行啊!”劉秀聽了,大為不悅。後來,尹敏在皇命難違之下,隨意對圖讖修補了一下,敷衍了事。劉秀看了大為不滿。尹敏的仕途之路也就隻能再“複製”鄭興的了,因為對圖讖大不敬,終身沒有得到重用。

其次,來看劉秀的“自欺”之舉。

也許是為了將圖讖進行到底,劉秀生前做的最後一件大事是封禪泰山。

封禪是中國古代祀拜天地的一種特殊的儀式,封為報天,禪為報地。封禪泰山,求仙而謀長生之道,始作俑者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東方,依照“五德終始”理論舉行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禪大典,由此拉開了封禪的序幕。

而第二位封禪泰山的人便是漢武帝。漢武帝采取了許多富國強兵的措施,懾服了匈奴,平定了內亂,出現了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的局麵。他好大喜功,對自己開創的天下一統的西漢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規模地到泰山進行封禪活動,並首次明確提出了封禪泰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掃平宇內、一統天下;第二,必須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第三,必須天降祥瑞,國泰民安。

漢武帝在二十一年內,封禪之禮行了八次之多,當真創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紀錄。

而第三位封禪泰山的便是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二月,劉秀去齊魯一帶巡視。大臣們見劉秀興致正濃,為了討好他,便提出了這樣的建議:“陛下,自古以來,受天帝之命而做人間帝王的,治理國家一旦取得了顯著成就,就應該舉行封禪大典,向天帝報告自己的政績。陛下即位已三十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理應當到泰山封禪,祭祀天地,上順天意,下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