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田野調查所收集的大量清水江下遊清代和民國版本的苗族侗族家譜為中心,考察了清代清水江下遊苗族侗族的建祠修譜、移民記憶等宗族活動。認為苗侗宗族製度是對宋明理學綱常倫理思想的傳承,是邊緣族群國家認同的體現,是王朝國家推行教化政策的工具。
清代錦屏三寨當江之“利權”考——兼與楊有耕先生商榷
清代三寨當江始於乾隆年間,並非雍正年間。其獨享利權,不僅因為官府批準了毛價、行用、牙口、厘金、經費、扣稱、扣色、扣招等抽扣山販和水客的名目,而且還因為私抽亂扣、“有抽扣不服務不管理”,更重要的原因是木行的獨特公私混合的體製。
《貴州古舊文獻提要目錄》簡評
《貴州古舊文獻提要目錄》終於在1996年殺青麵世了。這部書目共計三十多萬字,隻印了五百冊,且屬內部發行。但“十年辛苦不尋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項弘揚貴州傳統文化的基礎工程。它的竣工,對進一步發展貴州當代文化,振興貴州,提高並增強貴州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都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信東風喚不回——竊書小記
生於一九五○前後的中國大陸人,必將有如夢魘、“糾纏如毒蛇,執著如厲鬼”的饑餓銘刻於心。六七十年代更是肉體與心靈饑餓雙重疊加:竭盡全力打食也未必能活著;而識得些漢字的年輕人麵對花木凋落、無書可讀的荒漠,唯有喟歎:這陰險乏味的人世還有什麼活頭。
關於本文,節引幾句知青老友的點評:“這是他在物質與精神都極度饑餓的‘文革’歲月一段偷書被囚經曆,讀罷果覺精彩刺激,其中有一代書癡落入精神荒原的勇毅、決絕、創慟與蒼涼。當年我們一夥窮哥們常深夜出入他家那個小院高談闊論樂此不疲,加上他那些幾乎以命換來的珍寶書籍,使一幹朋友在精神饑饉的歲月有了罕見難遇的精神大會餐。……其記憶力及其敘事功夫,使此文別饒趣味亦不乏寄托矣。”
盛世佛緣,佛恩浩蕩——讀《虛雲和尚全集》南老序言所感
《虛雲和尚全集》的出版,無疑是當今佛學、佛教發展事業中的一大盛事,不僅是虛雲大師與眾生的一大殊勝因緣,也是淨慧大師的無量功德。南老序言開篇從“傳記與年譜”說起,以司馬遷《史記》牽出東漢以來劉向首著的《列仙傳》,再至慧皎著的《高僧傳》,再到後來的《景德傳燈錄》,寥寥數言便將中華文史的脈搏展現。萬言之序,本不多見,且年、月、日,且人物、地名、事由,如此詳盡,真乃大智之南老。南老之序言,一解學佛人善以別人之果作為自己之因的學佛習氣;一解學佛人對虛雲大師眾多久久不解的質疑。解答之中,言語活潑幽默,深入淺出,深睿大智,處處顯現出南老的大師風範,泰鬥風格。
從甘地的土布運動看英印文化之間的衝突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殖民者的統治和剝削,引起了印度各階層的強烈不滿。英印交流中出現了一係列問題,作為民族主義運動的絕對領導人,為了維護民族本土經濟利益,使印度走向民族獨立,甘地提出了“土布運動”這一主張,土布運動思想是甘地根據當時印度特殊的社會背景以及甘地的親身經曆並吸收了印度及西方學者相關的思想而產生的,直到甘地逝世,土布運動才宣告結束。甘地主張土布運動的目標是恢複傳統的村社式的印度,其本質則在於對西方物質文明的批判,對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一種反思,是英印文明衝突的一個產物。甘地的反工業化思想沉重打擊了以犧牲人類精神為代價換取物質利益的現代西方文明,打擊了那些沉迷於享受物質利益而泯滅了人類靈魂發展的現代西方文明的倡導者。
梵淨山三大古寺佛教文物考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旅遊活動的要求正在不斷提高,遊客旅遊需求正在由淺層次觀光旅遊逐漸向深層次文化旅遊及體驗旅遊上傾斜,文化旅遊在整個旅遊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旅遊是一個立體概念、一個綜合概念,其中曆史因素是構成旅遊目的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梵淨山正在大力發展佛教文化旅遊,如何挖掘梵淨山的曆史文化追溯梵淨山佛教曆史將有利於強化其發展佛教文化旅遊的深度及廣度。本文通過銅仁地區政協工委趙幼立秘書長組織的“梵淨山佛教文物考察”對西岩寺、天慶寺、天馬寺三大古寺佛教文物的實地考察成果,來具體考證梵淨山佛教曆史源流,以便進一步促進梵淨山佛教文化旅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