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人建立文明古國,曆史極為悠久。曆史發展到武益納時代,聲勢浩大,統一了南國和中部之國,各王國都打益納旗號,一方一王國,賢能守基。武益納天下,因奪權戰爭,造成了氏族的交錯雜居局麵。可樂宮殿是武益納君臣師議政之所,是四方氏族的高貴根基。武益納君長建國分封後,天下社會安定,大有發展,事事順心如意。國家日益發展,時光美好,天地順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百姓安樂。可樂大城是百姓的智慧和結晶,是君主的基業治所。九營十八部是可樂大城的拱衛主力軍。武益納君主王朝的政治中心城就這樣建成。武益納君主建治可樂,統天下軍民,行令治國治軍,先法治人。各部將領,各部軍營,皆行令統一,四邑治安。按時繳租貢賦,天下良田好土,都是賦稅區域。轄區青年都有入軍衛國的義務,出征時必須踴躍爭先。君主行令,藩國臣民不得違法亂紀。武氏族王國君長襲任七世時,隸有五氏族君長,各自有江山社稷,各據一方,各自立勢,互不謙讓,常常戰爭。戰爭造英雄,武氏族王國能人輩出。
尹珍北學中原路線探索
尹珍從家鄉毋斂壩前往中原洛陽求學路線,因史載遺跡不多,一直無法定論,直接記載尹珍事跡的,僅《華陽國誌》和《後漢書》。有研究學者認為:一是從古毋斂壩(新州)南下南海郡(番禺),再乘船北上;二是北出南川至巴郡(重慶),經長江向京師洛陽。筆者認為,尹珍走這兩條線路的可能性都不大,也不會後來從家鄉就近向東前往武陵郡師事應奉,而是選擇走北方經長安到京師洛陽的的可能性最大。
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調查與研究——以麻江縣河壩地區和都勻市繞河地區為中心
繞家人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少數民族共同體,長期處於未識別民族狀態,較少受到外界關注。近年來,因“楓脂染”的蠟染工藝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呃嘣”大歌在2008年“多彩貴州”歌唱大賽一舉奪得原生態演唱“金黔獎”,這一族群才逐漸為外界所知。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我們對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展開了多視角多途徑研究,通過挖掘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的淵源與留存,力求廓清繞家文化與周邊苗族主體文化及其他瑤族分支文化的界限,真實客觀地展示繞家文化的精髓與魅力。
試論宋朝對大理國與越南的治策
有宋一代,大理國和交趾皆被宋朝視為化外,不予統一,在不阻絕與二者之間的政治聯係時,又嚴加提防,即通過互市貿易對其懷柔羈縻和牽製;借助籠絡西南各族首領和積極經營廣西來牽製大理國和交趾。但由於大理國與交趾對宋朝的政治影響各有不同,宋朝對二者治策又有所區別:交趾的進貢和宋朝的冊封皆相對頻繁,且對交趾之軍事侵擾尤為縱容;但宋朝對大理國的朝貢和冊封則較為冷淡和慎重,甚至拒絕。
明清地方文書檔案遺存述略
二十世紀、特別是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文書檔案相繼麵世,一批利用地方文書檔案的史學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地方文書檔案對於曆史研究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識。地方文書檔案已成為中國古代史史料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麵。然而,總體來看,利用地方文書檔案研究曆史的時間並不算長,其研究成果也不為多;特別是有關地方文書檔案的史料仍在發掘之中,其確切的遺存情況尚不十分清楚。
叩開苗疆走廊文化的大門——以清水江流域天柱縣契約文書為中心的調查
本文乃赴清水流域田野調查,采訪當地知識精英,共同商討契約文書地方俗語解讀問題,並赴注溪、鮑塘、孔阜等自然村落,谘詢契約文書原有代筆人,獲取大量第一手史料,兼比對各種文獻記載,逐日排比撰寫之學術筆記。隨著文本時間空間觀察格局之凝聚與擴大,我們可以步入古今交彙的民族生活文化場域,目睹現實與曆史不斷對話並從中湧現出價值與意義的真實過程,體會觀察者主觀的觀察視角與客觀的觀察對象互動式的取象致思方式,從而既將曆史視為有生命的存在而主動與其對話,也對現實寄以情懷並揭示其存在意義,是一種場景性的知識考古學敘事取向,或許能產生視野交融的解釋學效果,有裨於更好地體會或領悟曆史的“活態”形式與內容。作者近年積極提倡多元化的學術與思想的言說方式,力圖打破單一的論文流行體一統天下的文本格局,希望開辟從形式內容到個性風格均顯得多姿多彩的殊途同歸的寫作表達新路徑。本文即為其實踐性、嚐試性的文本寫作策略成果之一。
漢苗邊界:清代清水江下遊的宗族建構與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