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周易哲學文化現代化的時代意義(1)(1 / 3)

吳國凱

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曾感歎道:周易哲學文化是“大道文化,不管你用到心理學、物理學、化學等等,可用的地方太多啦”。“現在沒有一個真正學物理科學,或者學最新科學的,能在這方麵下工夫努力。假設真能由這兩方麵來配合,對這個宇宙的奧秘,科學上一定有新的貢獻,東西文化配合了一定有新的發展”。南老所言極是,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將

周易哲學文化現代化實在具有時不我待的意義。

周易作為中國文化之根,是全球華人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曆代先民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則指導下累積的知識傳承,是十八世紀以前中華民族社會長期繁榮的思想基礎,是當今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理念之魂;欲使之在現代語境中發揚光大,當使之在不失真髓的前提下盡可能現代化,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人類文明全球化趨勢的必然。

周易哲學文化涉及了人類精神傳承的幾乎所有領域,下麵從周易哲學文化的主範疇開始論道。

一、周易哲學文化的主範疇

周易哲學文化是以易經為經線、陰陽五行說為緯線交織而成的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易經和陰陽五行說是周易哲學文化的根本,也是它的主範疇。

1.易經

易經是遠古聖人據天道、生命之類自然現象總結、提煉而成的。上古聖人連山易祖

初創《連山古易》,盤古改進為《歸象易》;再經年累代聚多方賢才之智錘煉成《歸藏易》。六千多年前伏羲在《歸藏易》的基礎上,據“天球”河圖,經實踐體察創立八卦,奠定了易經的象、數基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公元前十一世紀,伏羲去世後三千三四百年間,周文王據天象背景和當時的社會實際將

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並作卦辭和爻辭,形成了周易,初創了係統的易理。

文王後五百多年,孔子對易經加了注詞。《易傳》是孔子對《易經》的注釋和闡述,又稱《大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係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被稱為“十翼”。易經經孔子以儒家理念解注後,演變成了一部包含諸多哲學觀念的書;從而完善了易理,建樹了象、數、理、占論易的係統哲學,創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範。

《易傳》是《春秋》乃至整個孔學的理論基石。孔子對《易經》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古之遺言”的道德訓誡意義上。孔子的《易傳》為道德提供了形上學依據,其中“盡性至命”突破了傳統道德功利論。

中國的封建社會維持了兩千多年,源於《易傳》的孔學禮教思想無論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始終是封建社會的主流道德觀,周易因孔子的注詞便自然而然成了華夏文化之根。

2.陰陽五行說

南懷瑾先生曾根據陰陽家鄒(騶)衍在戰國時代的顯赫社會地位推斷,“陰陽五行的文化,可以說比《易經》的文化,亦即中原文化還要古老一點……”。鄒(騶)衍可謂陰陽五行學說的集大成者。陰陽五行文化,在先秦時代已滲透到了社會各個領域。《黃帝內經?素問》對五行說作為當時社會的指導思想已有詳盡記載。

五行說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被分為木、火、土、金、水五類要素,這五類要素統稱五行。五行是廣義的,它們與青、紅、黃、白、黑五色,與肝、心、脾、肺、腎五髒,與目、舌、口、鼻、耳五竅,與酸、苦、甘、辛、鹹五味,與怒、喜、思、憂、恐五誌,與風、暑、濕、燥、寒五氣相應相通,是詮釋世間各種現象的手段,就像物理學中的誇克理論,這個手段迄今仍未過時。

最近些年,自然療法大行其道,五行蔬菜湯、五行食譜、鬆、柏、銀杏等五種千年長壽樹種之“樹葉、樹皮”製成的全鬆茶,這些療法對各種慢性病的治療都有一定療效,都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而它們共同的理論基礎都是五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