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按現在工業設施組建環保型的加工廠,按照不同性別搞好分工。
3組:
(1)成立環保協會。
(2)培訓男女村民,掌握工廠化生產技術。
(3)適當聘請技術人才;
(4)組織剩餘勞動力從事既環保又增加收入的其他項目。
4組:
(1)搞清是什麼汙染(水、空氣、土地等)。
(2)針對汙染的種類,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將分散生產經營改為集中生產經營;同意購置環保設備。
(3)引進技術人才,對從事生產的人,特別是婦女進行環保知識、設備使用,及生產技能技術培訓。
(4)對以婦女為主的生產人員在生產過程中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
大組分享:小品表演
這一安排是將災害、環保、可持續發展與社會性別聯係在一起,通過小組成員間的參與和大組的分享,由災害管理與社會性別理論向項目幹預的操作層麵過渡,將這個過程也同時作為評估自己培訓知識內化程度和在實踐層麵上運用的能力。
(十七)減災項目中的社會性別敏感評估
1.項目周期:需求評估→項目設計→項目執行→監測評估→中期評估一終期評估。
2.項目中社會性別敏感評估指標:給出項目周期和社會性別評估表,請培訓參與者根據評估表的內容,提煉重要的指標,大致涉及:利益、參與(決策)、資源(技術)、地位、分工、能力、控製、占有和支配、自由度/權力等。
3.案例分析:某貧困鄉遭受洪水災害,一個發展機構為協助村民認識並減低他們麵對災害時的脆弱性,計劃在該鄉進行災害重建項目。該項目的主要內容有:
減少社區受災的脆弱環節:
(1)為土木結構房屋的農戶(大約300戶)提供每戶1噸水泥,在房屋四周修建排水溝,將房屋外牆用水泥加固。
(2)為村民提供種植和養殖技術培訓;
(3)提供災害管理培訓;
(4)提供溝通談判技巧的培訓。
提高村民生計:
(1)為村民提供種、養殖的小額貸款;
(2)修橋修路。
保護及改善社區生態環境:
(1)種植生態防護林;
(2)對社區小學、村民進行環境保護知識講座、宣傳;
(3)發展社區環保宣傳骨幹;
(4)張貼環保宣傳畫;
(5)組織村民清理社區河道垃圾。
促進社區婦女參與社區事務活動及管理:
(1)對村民進行社會性別培訓;
(2)環保知識社區宣傳。
提高婦女決策能力:
(1)組織婦女社區減災防災環保協會、網絡小組;
(2)進行婦女骨幹能力建設。
4.小組討論:以性別敏感指標分析案例。
各組分享:
1組:
☆項目實現了實用與戰略兩種利益。
☆增加了婦女的勞動時間,以前婦女隻從事傳統的勞動,但現在要參加與項目相關的社會勞動。
☆幫助婦女成立了自助小組,如小額貸款小組,骨幹小組。
☆考慮了對婦女方便的時間。如水泥要送到村上。
☆考慮了婦女的參與。成立了項目管理委員會,婦女在其中有絕對的領導權。婦女參與的程度達到了3:1。
☆考慮了監測與評估。
☆對改變婦女分工等還沒有明顯的考慮。
☆婦女自我控製力的增強:許多婦女參與社會活動,還有一些婦女在項目的幫助下,走出了大山,到了北京、四川、貴州、內蒙等地參觀。
☆形成了網絡。
2組:
☆是實用性社會性別利益,也有戰略性社會性別利益。
☆考慮了婦女參與決策。
☆提高了男女社會性別覺悟,促進婦女掌握更多的知識。
☆考慮了幫助婦女形成一個相互支持的網絡。
☆沒體現婦女的政治決策、社會和家庭地位的提高。
☆反饋與調節沒有體現。
☆資源的部分利用也沒有體現。
3組:
☆該項目既滿足了實用性,也滿足了戰略性社會性別利益。
☆婦女參與了項目,如培訓、獲得信息等,有婦女網絡,可以提高社會性別覺悟。
☆該項目體現了婦女的參與,有婦女骨幹,管委會等,使婦女獲得了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