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上說,從公眾表達的角度,國外網絡研究的一個基本立場是。網絡為促進公眾表達、加強市民和政治精英的對話從技術上提供了可能性,但對其在實踐層麵產生的影響則持謹慎態度。一方麵是言論自由的原則有可能在網絡傳播中被濫用,小群體意見趨同和走向極端化,從而增加社會分裂的風險。另一方麵,實證研究也很少有直接證據表明網絡傳播對現實的政治行為產生明顯影響。學者們一個普遍的擔心是,網絡可能給已經高度專業化的政治選舉提供了更為強大的信息控製和意見操縱能力。但是,從更為生活化更為日常的層麵,網絡傳播確實給很多人帶來了影響和變化,而這些影響和變化積攢起來,會在一個比較宏觀的層麵產生什麼結果?這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而有待觀察的事情。

不過,國外網絡研究的這些結論需要放到一個具體的社會、政治和學術背景上來看待。簡單來說,一是代議民主製,一是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為代表的言論自由原則,這是不少國外網絡研究的邏輯起點。而他們對網絡傳播影響的謹慎態度也與兩個因素分不開,一是對曆史上多次出現的技術樂觀主義的警惕和反思;二是對代議民主製度和大眾社會的批判性思考。因此,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外的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參考和理論上的啟迪,但並不直接適用於我們的環境和現狀。

二、國內的網絡傳播研究

(一)概述

國內的網絡研究,可以從期刊論文和著作出版兩個方麵來考察。對於網絡這一從無到有的傳播形態,期刊論文反應及時靈活,而著作出版則有一個滯後期,期刊論文往往針對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直接切入,而很多時候,著作需要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體係。就網絡研究來說,兩者之間有聯係,但還是體現出較強的獨立性。

先看期刊論文方麵的研究情況。

國內新聞傳播學界對於網絡傳播的研究大致始於1994年。當時的背景大體如下:1994年,我國建立起最高域名CN服務器,同時建立了Mail服務器、News服務器、FTP服務器、WWW服務器、Gopher服務器等,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因特網的國家。而在西方。這一年被稱為因特網的商業化年,許多公司都開始了因特網上的商業服務,網絡走出教育與科研的小天地。1994年10月,網景公司發布了第一個可靠的互聯網瀏覽器網景領航者(Netscape Navigator),使互聯網信息的獲得更為方便和直觀,網絡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開來。同年,美國正式啟動“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這一舉措也使網絡建設的意義被上升到國家發展的高度,並引起其他國家紛紛重視。這年夏天,一個主題為“信息高速公路與文化多元性”的國際學術會議在泰國召開,包括中國在內的十多個國家的傳播學者參加。

最初吸引我國學者注意的是美國網絡新聞業的發展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1994年,學者朱光烈在(現代傳播》第2期發表論文《我們將化為“泡沫”》,對網絡時代的新聞業作出比較激進的預測。《新聞大學》在是年冬季號發表謝靜《信息高速公路的衝擊》,預測網絡給新聞傳播帶來的變革及可能存在的問題。《新聞與傳播研究》在當年第4期也曾推出一組有關信息高速公路和網絡發展的文章。不過,總體來看,這些文章多為介紹和描述性內容,尚談不上深入的學術研究。網絡傳播研究的這種狀況大約一直持續到1997年,期間發表的論文以介紹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網絡新聞業為主,少數文章討論因特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但是多少帶有玄想的色彩。

隨著國內傳媒紛紛上網以及商業網站的發展,為研究提供了經驗的基礎。1998年後的國內網絡傳播研究有了實質性進展。筆者依據對《新聞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四種期刊相關論文的梳理,發現研究的主題可以分為幾類:(1)網絡新聞學研究,包括網絡媒體(新聞網站)業務和發展研究、新聞從業人員利用網絡的研究、網絡與傳統媒體的合作和競爭研究。(2)網絡工具性研究,將網絡當作行為平台,研究利用網絡進行某類活動的方法、技巧或現存問題,如網絡廣告、網絡教育和網絡調查研究。(3)網絡傳播學研究,大體上圍繞拉斯韋爾五w框架展開,但是往往采取與傳統媒介相比較的策略,包括規範研究(倫理法規、自由與控製等)、把關研究、符號研究、受眾研究、擴散與使用研究、影響研究等。(4)網絡傳播的社會和文化意義的研究。嚴格來說,這也屬於網絡傳播學研究。將其獨立出來,是筆者以為這一類研究更注重從網絡傳播自身的特性和過程出發,探索其背後潛在的規律和可能的影響,少一些參照的意識,也就少一些看待新技術的驚異之心,更注重從現實和常態的角度考察網絡傳播的影響。如電子論壇研究、網絡聊天的研究、網絡虛擬性的研究等。在上述四類研究中,又以第一類為最大量,因為實踐指向性強,也比較受人關注。從傳播學角度展開研究的論文數量也比較多,但除了擴散與使用等少數類型的研究采取實證的態度,大多數論文都是從邏輯推演的角度來闡釋現實。第四類研究相對來說比較重實證、重個案,但數量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