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爭議和立場
萊因戈德在(虛擬社群》一書的緒論中曾分析網絡傳播(CMC)對人類生活所可能產生的影響:一是人們的想法、觀念和個性通常要受到媒介及其對媒介使用方式的影響,網絡傳播創造出新的詞彙表,其中折射了人們個性上的某種變化。二是交往、友誼和社群通常都是基於人際互動,但是網絡傳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多對多的交往模式。三是政治層麵的影響,因為在實行民主政治的社會中,傳播媒介總是扮演著特別重要的角色。這種表述比較模糊,並沒有明確影響的內涵,而是提醒我們網絡傳播至少會在心理、社會和政治三個層麵產生影響。因此,萊因戈德實際上是為我們思考網絡傳播的影響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框架。
由於人們關注的落腳點不同,對網絡傳播影響的具體判斷有很大差異。從管理的角度,網絡傳播有著更為廣泛的信息來源,為人們提供了更為便捷的信息,也就是給社會控製帶來極大的挑戰。例如,《2002年上海社會報告書》中用一個章節來分析“互聯網發展對上海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挑戰”,認為互聯網信息內容帶來了四個方麵的挑戰:複雜的網上信息來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控製力形成了挑戰;敵對分子利用網絡進行宣傳。給社會思想文化帶來了負麵影響;國有信息資源的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對現有社會管理模式起著解構作用。從民意表達的角度,人們則抱有樂觀的期望,認為網絡傳播將對言論自由和民主進程產生推動作用。2003年9月,人民網網友邵道生發表論述“互聯網式民主”的係列文章。在網絡上產生轟動。這組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在我國當前的社會政治環境下,互聯網正在成為民主的實驗室,各種各樣的意見和觀點可以在互聯網上自由表達,成為決策層的參考依據,互聯網成為社會民主漸進式改革的重要一環。有人將網絡論壇比作“虛擬的天安門廣場”,認為由此形成了一個“市民社會的公共空間”。也有人認為,盡管網上的民意表達存在種種偏差,但是“網絡生活給了很多人最初的民主訓練,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受拘束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網絡使很多人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說真話的力量,以及快感”。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西方學者對網絡傳播與民主的關係存在很大爭議,如朱迪絲·帕若勒頗具哲學意味的分析認為,BBS上的交談會因為對機器進行某種控製而被扭曲,因而並不符合哈貝馬斯對於公共領域言論的界定。她說:“絕大多數的計算機界麵或被設計為不允許用戶對數據的合法性提出疑問,或被設計為可以由具有相當技術水平的人來隨意改變數據。”所以,網上交談顯示的似乎是機器的特性,而不是人類談判的結果。
這些從不同角度出發形成的判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彼此之間矛盾重重,很難被整合成一個完整的認識。產生這種歧異的原因之一在於這些觀點是以工具的眼光來看待網絡,對工具的使用方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功用。但實際上,網絡傳播不僅是工具,不僅是某種可以立可以廢的形式,而且是一種行為方式。它並不獨立於我們生活之外為我們提供種種便捷,而是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並將重新塑造我們的生活狀態。因此,對於網絡傳播影響的分析也不可以簡單的工具性論好壞。馬克·波斯特曾經對網絡特性有這樣的評判:“因特網與其說是一種東西,毋寧說它更像一個社會空間。因此它的作用與其說是榔頭意義上的,毋寧說是德國意義上的。德國對於其國內人民的作用是讓他們成為德國人;盡管海德格爾的追隨者和其他一些人有可能不同意,但榔頭的作用並不是使人們成為榔頭。而是要把金屬的釘子敲進木頭裏去。”網絡傳播對於我們這個社會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正與此同。
基於上述理解,我們認為,網絡傳播對於社會的影響是一個綜合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它表現於很多層麵,隻有把這些層麵聯係起來考察,我們才能稍微完整地看清它的意義。因此,本章對網絡傳播的考察,將避免靜態的宏觀層麵上的分析,而采取個案研究的態度,通過對具體話題的討論狀況,以及有典型意義的論壇的運作狀況的解剖來尋找理解的線索,並在此基礎上建立關於網上公眾表達社會影響的整體性認識。我們選擇了一個典型事件,即2003年的東北“寶馬撞人案”,來探討網上討論與傳統媒介以及現實進程的關係。另外,我們選擇了“肝膽相照”論壇,希望通過對這個論壇運作狀況的分析來了解網絡作為一種新的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的平台,它對我們傳統的社會結構方式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並將對網絡傳播中出現的新動向進行分析。
二、寶馬撞人案:時事討論的影響
(一)事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