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傳播。肝膽相照論壇上所傳播的消息(動態)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會員的活動報告,是原創性的信息。一類是轉載跟乙肝患者相關的傳統媒體的報道、評論,有關機構的規定、文件等。在日常生活中,這些信息是零星而分散存在的,容易遭忽視。網絡在使這些信息集中呈現的同時,也使乙肝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議題。相對於傳統媒體,網絡傳播的另一個優勢是靈活、係統,可以幫助人們形成對議題的較為全麵的認識,為關心乙肝患者權益人士了解動態、情況提供方便。而傳統媒體對於社會弱勢群體的報道,必然要受到專業理念、意識形態等因素限製,所提供的往往是碎片化的材料和短暫的議題設置。相關信息的收集和交流的暢通為群體性的行為提供了基礎,也為個人性的行為提供了參照和心理支持。
(2)形成共識。社會學者認為,要想發起社會運動,除了要有暢通的信息傳播外,還必須在群體之間形成共識。網絡上的交流和爭論使乙肝患者意識到需要維護自身權益,對維權方式和維權訴求的認識也逐漸清晰。評論類的主題自然是圍繞維權中的相關問題進行的專題探討,即使在消息類主題中,網友在跟帖中往往也會產生爭議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群體的意見漸漸趨向一致。從這個角度,因為信息反饋及時,交流渠道暢通,網絡傳播在形成群體共識方麵比傳統媒體更有優勢。
(3)社會動員。由網友自主發起某項倡議是權益版的五項主要內容之一。通常有這麼幾種情況:一是倡議網友積極參加傳統媒介的采訪活動,或去有影響的論壇上發帖辯論,這樣可以擴大乙肝群體聲音的影響力;二是倡議某種具體的維權方式。如起訴某機構,抵製某種產品,或者向主管機構、人士寫信、打電話反映情況等;三是發起某項活動,希望網友積極參加,如“違憲審查書”征集簽名,成立維權協會的聲明等。一個有效、可行的倡議往往能夠得到網友熱烈回應。如“違憲審查書”在權益版張貼後,得到309個跟帖;而央視《實話實說》欄目在論壇尋找出境者的通告也得到185個跟帖。網絡傳播的社會動員是分散的,去中心化的,每個網友有了好的想法都可以去倡議,而大多數時候這些倡議針對的也是個體,而不是群體。因此,網下的維權活動也是以個體行為的方式呈現。當個體把自己維權活動的情況和結果再次反映到論壇時,其示範和號召意義也是不可低估的。
(4)創造資源。在張先著訴蕪湖市人事局一案中,有一個人的作用不可忽視,這就是免費為張先著做代理律師的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偉。張先著是通過肝膽相照論壇間接認識周偉教授的。這個案例提醒我們,網絡傳播不僅可以增強群體的凝聚力,還有可能創造出新的資源。新資源來源之一是群體之外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共知識分子的關注。網絡傳播使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可以作為突出的議題被呈現,社會大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了解該議題。也增加了公共知識分子關注並參與議題的可能性。公共知識分子的奔走呼籲可以有效地推動弱勢群體維權活動的發展。來源之二是整合群體內部成員的資源,使之得到更有效的發揮。論壇成員各有專業背景和社會關係網絡,盡管網下的維權活動往往是以個人的形式出現,但是通過網上交流,其他成員可以動用自身的知識資源和社會資源為維權的個體提供幫助。
網上的話語運動在網下以兩種形式體現出來:一是個體響應網上倡議,采取行動以維護個人權益或乙肝群體的公共利益;一是傳統媒體對網上話語運動的報道行為。而不管是哪種行為,都對現實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傳統媒體的報道擴大了乙肝議題的公眾知曉程度,有助於推動乙肝議題進入公共議程。肝膽相照權益版上曾發起調查“你是怎麼知道肝膽相照的”(首帖2003—12—12),共476票,其中得票最高的一項是“在網上瀏覽新聞時看到的”(145票,占總票數的30%多)。而網上新聞的來源是傳統媒體的報道。由於這個調查的設計中沒有“傳統媒體”選項,那些直接從傳統媒體上獲知信息的情況無法統計進來,但調查設計了“其他方式”選項,並要求網友回帖寫明具體的方式。選擇“其他方式”的有113票,占總量24%。筆者對該主題下麵的跟帖情況進行了統計,共170個跟帖,其中125個跟帖是交代獲知論壇的渠道的(剔除重複上帖)。在這125個跟帖中。76個跟帖(60%)表示是從傳統媒體獲知,其餘渠道包括網絡論壇(15票)、網上搜索(11票)、網上新聞(8票)、朋友介紹(7票)、網上鏈接(3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