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當我把互聯網上的公眾表達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時,顯得既順乎情理又不合時宜。順乎情理的是,盡管經曆了互聯網經濟的低潮.網絡傳播在大陸的發展依然是一日千裏之勢,而其中湧現出來的種種事端確堪深究。不合時宜的是,新聞傳播學界研究網絡,大多數都是將著眼點放在新聞上,或者著力於描述網絡傳播的受眾特征,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將網絡論壇作為重點,作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研究。就顯得有些敏感而另類。
研究是我的工作。我承受著工作的枯燥和煩瑣。但是尋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課題。它就成了我的精神依托之一,我享受著小小的發現裏所包含的樂趣。我相信,互聯網將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表達習慣乃至行為方式,乃至我們的社會結構。如果我的努力能夠推動人們對這方麵的關注,哪怕隻是一點點,對於我,這幾年的苦與累也就有了充足的價值。
到本書成稿時。這都是一個沒有經費的課題,因此,我所設想的一些社會調查很難展開。不過。好在互聯網是一個如此開放、如此具有包容性的空間。通過搜尋各種網上材料和對網絡內容進行文本分析,我還是盡力完成這項任務。遺憾在所難免。如果未來條件許可。如果我還有能力對這個課題作更深入的思考,我願意繼續下去。
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張國良先生對我的研究指導和關心愛護。感謝黃旦老師所給予我的深刻的學術影響。感謝北京的閔大洪先生。他的著作給我很多啟示。感謝我的丈夫潘小東先生。感謝我的兒子潘憶扶,在他生命最初的幾年裏,我欠了他太多。也許終我一生再也無法彌補他,隻願他長大後。能夠稍為體諒我的不易。
陳紅梅
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