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陸完的看法,也是朝廷內部很多官員的看法。他們都對王瓊在王陽明退休上的態度疑惑不解,既然匪患已平定,南贛社會秩序已恢複,為什麼不讓人家離開?王瓊對這些人的質疑反應很冷淡,隻是希望朱厚照不要批準王陽明的退休請求。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大事馬上就要發生,山雨馬上就要來了。
朱厚照也不理解王瓊何以如此沒有人情味,人家王陽明口口聲聲說身體狀況不佳,祖母又去世,就是鐵石心腸的人看到王陽明信中提及未見祖母最後一麵的悲痛筆墨也會流下眼淚,可王瓊卻不為所動。
朱厚照對別人的傷心事一向不太關心,而南贛匪患的平定的確是王瓊舉薦王陽明的功勞,所以他也就不想有什麼立場。他對王瓊說,你呀,和王陽明好好談談這件事,人家非要退休,你就不要強人所難。又對陸完說,這件事就暫時聽王瓊的吧,你們吏部把他的退休申請打回去。
王陽明接到吏部“不準致仕”的信後,歎了口氣。他的學生問他:“我聽說老師您年輕時就立下經略四方的誌向,如今天下不安,到處都是可以建功立業之地。您為何屢屢辭職呢?”
王陽明思索半天,才道:“當年年輕氣盛,自龍場之後,這種心態平和了很多。因為我終於想明白,人有建功立業的心沒有錯,但千萬不要把這種心當成常態。我們應該時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鏡,物來則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鍛造成一個良知光明的人,這種機會總來找你。況且,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傳播心學,讓天下人知道聖學法門,相比而言,建功立業就成了副業。”
又有弟子問他:“如果您在年輕時被派來剿匪,您能成功嗎?”
王陽明痛快地回答:“恐怕不能。”
弟子問:“為什麼?”
王陽明回答:“我早已說過,年輕時涉世未深,內心浮躁,心不定就難成事。人非要經曆一番不同平時的劫難才能脫胎換骨,成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
弟子問:“如果沒有磨難呢?難道去主動找嗎?”
王陽明回答:“當然不是這樣。我是從磨難中得到了真諦,人隻要時刻格心,讓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1519年前半年,王陽明就是在這種和弟子有聲有色的講學中度過的。他沒有再向中央政府遞交退休申請,他的身體雖然恢複了許多,但遠不及正常人健康。有一段時間,他曾想起他的妹夫、最得意的大弟子徐愛。徐愛病逝於1517年農曆四月,正是王陽明在贛州大興書院之時。
徐愛字曰仁,號橫山,浙江省餘姚馬堰橫上村人。1508年,年僅二十一歲的他高中進士,被朝廷派到祁州(今河北安國市)擔任州長(知州)。兩年後,霸州文安縣(今河北文安)居民劉六、劉七憑借在地方上的勢力發動武裝起義,徐愛在祁州堅壁清野,抵抗二劉。二劉失敗後,中央政府曾對其點名表揚。
徐愛為官清正廉明、勤奮敬業,在知識分子圈中享有美譽,後來調至南京建設部工作(南京工部郎中)。就是在南京當差時,得知王陽明講授心學,於是登門拜訪。相談之下,深為王陽明的“心即理”理論而折服,於是,對其北麵而拜稱弟子。他是王陽明創建心學後的第一位弟子,後來,又深深地愛上了王陽明的妹妹王守讓,娶之,由此又成了王陽明的妹夫。
徐愛和王陽明討論最多的就是《大學》宗旨問題,王陽明為其辨難解惑,使徐愛對王陽明心學的認識深入骨髓。隨著王陽明弟子的與日俱增,很多弟子對王陽明的良知學有不明之處,徐愛就充當了大師兄的角色,為他們辨難解惑。
1516年年末,王陽明受命到江西剿匪。王陽明在中央政府屢次催促下不肯上路,最後一次,徐愛勸王陽明,如今天下紛紛議論,您還是走一遭吧,我願意永遠跟隨您。王陽明大為感動。1518年農曆三月,王陽明剿匪功成。徐愛希望能和王陽明一起回浙江餘姚,終身膜拜王陽明。同時,他還引用名言道:“朝聞道,夕死可矣!”想不到的是,竟一語成讖,就在他回老家看望父母時,一病而死,年僅三十一歲。王陽明在贛州得此噩耗,悲痛萬分,大呼:“天喪我!天喪我!”心情長久低落,每每想到徐愛,心情不能自已。
據說,徐愛曾做過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他在空曠的沙漠中,遇到一位和尚。和尚預言他“與顏回同德,亦與顏回同壽”。如果此夢真如王陽明所說的是人在良知完完全全時的狀態,那麼,良知告訴徐愛,你就是王陽明的顏回。
王陽明對此也有同感,他說:“徐愛的溫恭,實在是我不能企及的啊。”多年以後,他領著眾多門徒到徐愛的墓前(今紹興迪埠山麓)掃墓,就在徐愛的墓前講解他的心學,講到興頭上,突然長歎一聲:“真想讓他起死複生聽我講課啊。”
實際上,在王陽明的眾多弟子中,徐愛是最能領悟他心學的弟子。他對徐愛的懷念不僅僅是純粹感情上的懷念。在之後傳播心學的道路上,每遇挫折和攻擊,王陽明都會想到徐愛。兩人不僅僅是師徒,還是惺惺相惜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