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待見的寧王
在正式進入王陽明和朱宸濠的對決前,有必要了解朱宸濠這位王爺的一切。隻有真正了解他,才能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王陽明這位對手的強大,以及王陽明下定決心解決寧王問題時承受的重如泰山般的壓力。而王陽明則用後來的成功完美地證明了心學的巨大威力。
朱宸濠的故事不是他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他整個家族的故事。事情要從明帝國開國皇帝朱元璋談起。朱元璋建明帝國後,有一天對秘書說:“元帝國強大如超級巨獸,可在短短幾十年內就土崩瓦解,何故?”他的秘書當然說些元王朝統治者不珍惜權力,不愛惜百姓的廢話。朱元璋搖頭說:“他們如此迅速滅亡的原因就是沒有藩王。”他的秘書大吃一驚,說:“西漢時建立諸侯國,後來發生了七國之亂;西晉時設置藩王,後來發生了八王之亂,這是曆史留下的教訓,不能重蹈覆轍。”朱元璋大怒,下令處決這位秘書,開始陸續封他的兒孫們為藩王,分鎮各地。
朱元璋設藩,並不僅僅從元王朝覆亡中得到的啟示。他設立藩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功臣尾大不掉的局麵,試圖以分封藩王的方式來牽製中央政府那些權臣,進而把軍權和君權牢牢抓在手中。朱元璋並不是顢頇的君主,那位秘書對他普及的曆史知識也深深觸動了他的心弦。所以在設藩時對藩王們潛在的危害采取了嚴厲的“預防措施”,可用六個字來說明:不列土,不領民。
各位藩王們並未實現朱元璋限製權臣的意圖。朱元璋是靠屠刀解決了那群開國功臣,但藩王製卻伴隨了明帝國的始終。
“不列土”指的是藩王沒有自己的土地;“不領民”指的是藩王不能直接管理百姓,他所管理的隻有他的王府。藩王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王府衛隊,人數不能超過一萬五千人。一萬五千人和明帝國的百萬正規軍相比,實在是九牛一毛。藩王所在的地方政府的軍政官員不許和藩王有來往。這樣一來,藩王沒有行政權,隻有可以忽略不計的軍權,所以他們沒有實力造反。
有些規定製定出來就是讓人違反的,而第一個違反規定的人就是朱元璋。他在世的最後幾年,蒙古殘餘在北方持續不斷地攻擊他的帝國邊防,於是他許可在邊疆的藩王可以把衛隊增加到五萬人,用這五萬人去和敵人作戰。五萬人隻是個概數,迫於形勢,這個數字還會增加。也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封到邊疆的藩王成了野戰軍的司令。他們在血肉橫飛的戰場上鍛煉自己和自己的衛隊,終於使自己成為英雄人物,使其衛隊成了驍勇善戰的野戰兵團。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就是這方麵最卓著的代表人物。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1370年被封到燕(北京)為王,因以地名為藩王稱號,所以他的王號為燕王。1380年,20歲的朱棣就藩北京,從此帶著他的衛隊在長城以北衝鋒陷陣。他兩次以北伐軍總司令的身份帶領他的衛隊和明帝國主力出擊蒙古人,在軍界和北京政界威望大振。
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1392年到大寧(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就藩,是為寧王。由於此地是蒙古主力最活躍的地區,所以朱權的責任很重,壓力很大。在和蒙古人無數次交手中,朱權的實力野蠻生長。朱元璋去世時,他的衛隊已逼近七萬人,強悍善戰,是蒙古人最懼怕對手。
1399年,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wén,建文帝)在幾個親信大臣的慫恿和支持下削藩,朱棣針鋒相對地發動“靖難之役”。
“靖難”是“平定變亂”的意思。朱棣認為朱允炆已被他的大臣控製,不能行使意誌,所以他要清君側,解救朱允炆。
朱棣當時隻有三萬人,三萬人和中央政府的百萬政府軍抗衡,後果比用雞蛋去砸石頭還要明顯。想不到的是,奇跡發生。朱棣把從蒙古兵團那裏學來的閃電戰用到了戰場上,所過之處,各地政府軍丟盔卸甲。但奇跡的發生不會持久,朱允炆反應過來把帝國主力部隊投入戰場後,朱棣就開始潰不成軍。他原來的計劃是用機動部隊快速有效地向南麵推進,遇到朱允炆的反攻後,他向西敗退,一直退到了朱權的地盤——大寧。
朱權對朱允炆不念親情的削藩極為反感,但從未想過要使用武力和朱允炆攤牌。他對哥哥朱棣的攤牌舉動既不讚成也不反對,所以當朱棣來敲大寧城城門時,他和當地政府官員商量了一下,於是帶話給朱棣:可帶少量衛士進城。
朱棣當初在北京喜歡看戲,從藝人(優伶)那裏學到了精湛的表演技巧,如今有了用武之地。他遠遠看見朱權,就像是餓狗看到骨頭一樣,三步並作兩步跑了過去,拉起朱權的手放聲大哭,哭得如喪考妣,在場的人險些莫名其妙地流下眼淚。當他確信朱權已被他感動後,開始訴衷腸:“我從燕地起兵去南京,千山萬水,多劫多難,什麼都不圖,就是為了讓皇上能擺脫奸賊之手。我起兵實在是迫不得已,總不能看著老爹打下的江山落到別人手上。然而現在我的一片苦心遇到了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待,皇上居然派大軍把我往死裏打,我實在不忍心骨肉相殘,所以想結束這場鬧劇,這次來大寧,就是希望老弟你能當個中介,幫我去向皇上求情,化幹戈為玉帛。我從此做個草民也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