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生觀,直白而言就是,你的人生應該是什麼樣的,你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人問理學鼻祖張載,你的人生觀是什麼?張載當時正站在山坡上,清風吹來,白衣飄飄。他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有人問未發跡時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你的人生觀是什麼?劉秀垂涎欲滴道:“當官要當執金吾(京城衛戍司令),娶妻當娶陰麗華(當時以美貌著稱)。”
有人問東晉權臣桓溫,你的人生觀是什麼?桓溫把長矛猛地插到地上,麵向東方的紅日,長嘯一聲:“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
如果你去路邊問個乞丐,你的人生觀是什麼?他會愣一下,然後拿出職業的微笑:“大爺,可憐可憐我吧。”
那麼,在王陽明看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觀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一、人人皆可為堯舜
有一天,弟子王汝止外出歸來。
王陽明問他:“一路上都見到了什麼?”
王汝止平靜地回答:“我看到滿街的人都是聖人。”
王陽明笑笑,說:“你看滿街人都是聖人,他們看你也是聖人。”
二人正在心照不宣地相視而笑,又一叫董蘿石的弟子慌慌張張地從外麵衝進來,神秘兮兮地對王陽明說:“我今天看到一件大奇事啊!”
王陽明問:“什麼稀奇事?”
董蘿石激動地直搓手:“我看到滿街人都是聖人!”
王陽明笑笑,故作不屑:“這算什麼稀奇事,再正常不過。”
“滿街都是聖人”之典來自於朱熹。朱熹當年在泉州看到當地濃鬱的宗教文化氛圍後,不禁大發感慨地說出“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讚語。
“聖人”這種稀世珍品很難得,如果不了解王陽明的心學精髓,肯定會認為他和兩位弟子都精神錯亂而說胡話呢。滿街都是聖人,意為人人都是聖人,這種話語,王陽明說得很多。
他曾在一次講學間隙對弟子們說:“人人胸中都有個聖人,隻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沒了這位聖人。”
弟子們唯唯。
王陽明看著一位弟子說:“你胸中有個聖人。”
這名弟子馬上站起,慌張得很:“不敢。”
王陽明叫他坐下,笑著說:“眾人皆有,你怎麼就沒有?天下萬事都可謙虛,唯獨這事不可謙虛。”
該弟子笑著接受。
王陽明掃視眾弟子,先誦了自己的一首詩:“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麵,隻是良知更莫疑。”
然後他又語重心長地注解道:“人皆有良知,聖人之學,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聖人,勉強而致的是賢人,不肯致的是愚人。雖是愚人,隻要他肯致良知,就和聖人無異。此良知所以為聖愚之同具備,而皆可為堯舜者,以此也。”
這種論調是破天荒的。因為孔子和孟子都說,上智與下愚不移。意思是,上智就是上智,下愚就是下愚,大部分人無法成為聖人,所以大部分人是不平等的。但王陽明卻說:下愚不是不可移,而是不肯移;隻要他移了,肯致內心固有的良知,那就是聖賢。
既然大家都是聖賢,或是潛在的聖賢,那人人就是平等的。這就是王陽明的人生觀之一:要自信,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自傲,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你不比別人差,也不比別人高明。
1526年,王陽明的幾個弟子去京城參加科舉,回來的路上,他們向遇到的人講授王陽明心學。讓這些弟子大感意外的是,很少人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持懷疑態度。他們大惑不解,問王陽明:“老師的良知學,直指本心,一語道破,為何還有那麼多人不相信?”
王陽明說:“你們是怎麼講的呢?”
弟子們紛紛說了自己的講授方法,這些方法都有個特點:居高臨下,給別人灌輸知識。
王陽明說:“你們這是扛著個‘聖人’去給俗人講學,俗人一見‘聖人’來了,都給嚇跑了,還有誰能用心來聽呢?”
眾弟子大為驚駭。
“你們如果把自己當成聖人,那人家也是聖人,不可居高臨下。你們如果把人家當成是愚夫笨婦,自己也要成為愚夫笨婦。如此才是真講學。”
即是說,人不能有淩駕於他人無論是品格、還是能力之上的傲慢,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
有弟子吹捧王陽明:“先生如同泰山在眼前,若不知敬仰,就是沒有眼珠的人。”
王陽明反問:“泰山不及平地廣闊,你在平地上又能看到什麼?”
人要做廣闊的平地,勿做突兀的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