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王陽明家訓(6)(1 / 3)

反之,那些總喜歡責別人的人,是不可能做自我管理的,其人生境界,實在堪憂!

家訓十一:能下人,能容人

“能下人,是有誌;能容人,是大器”,這兩句話,很有味道。能謙遜地甘居人下,能容忍別人的不平,乃至挑釁,是中國傳統美德。當然,在王陽明這裏,卻有智慧的味道。

我們從兩個故事開始,來立體地理解這兩句話。

秦王朝末年,有個叫韓信的人,整日腰間佩帶一把劍,四處遊走。有個無賴就挑釁他:“你小子整日挎著把劍,能殺人嗎?”

韓信說:“不能。”

無賴就說:“你今天必須要殺個人,要麼殺了我,要麼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

韓信考慮了一下,就從無賴褲襠底下鑽過去了。史稱“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後來成為中國人忍辱負重的標杆,和“勾踐吃屎”並駕齊驅。

有弟子問王陽明:“古聖曾說,真君子要殺身以成仁,別求生以害仁,如何理解?”

王陽明回答:“隻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來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去了,忍心害理,同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

這意思已很明顯,遇到不公時,要聽良知的命令。如果這件事符合天理,那你為其獻出生命也無妨;如果這件事不符合天理,你最好就忍了。

符合天理就是符合良知的命令。韓信在鑽人家褲襠之前,良知告訴他的是,這種混賬,你沒必要跟他一般見識。你若真宰了他,就會去坐牢。由此,你的誌向就無法實現了。利害權衡,還是鑽了吧。

“胯下之辱”的故事正是“能下人,是有誌”的案例解讀,能在良知命令下“下人”,因為我有做人上人的誌向。此誌向堅定不移,雷打不動,區區一個褲襠算什麼?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唐朝,主角是郭子儀。

郭子儀是平叛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可謂功高蓋主,但他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巧妙地處理著他和其他人的關係。當時的權宦魚朝恩因嫉妒他的風光,把郭家的祖墳挖了。郭子儀從前線回來後,人們都準備看他怎麼收拾魚朝恩,結果,郭子儀卻在皇帝麵前說:“我帶兵打仗,常有士兵挖人祖墳的事情發生,現在天老爺降罪到我自己身上了,這是我的過錯啊!”

魚朝恩驚駭萬分,從此再也沒和郭子儀作對過。郭子儀後來把“容人”當成家訓,傳給下一代,代代相傳。郭家人丁興旺,富貴盡有。

“能容人,是大器”和“能下人,是有誌”,都是教人朝既定的方向前進,不要被方向之外的人和物幹擾。走正確的路,一定要把路走正確,這才是知行合一。如果不能容人,不能謙遜居於人下,這條路走起來就會很難。

王陽明隻是想告訴家人,千萬別忘了致良知這目標,除了這個目標之外,其他都是閑扯。要能培養這種毅力,非能下人、能容人不可。

不能下人,又不能容人,就會心高氣傲、指手畫腳,這種人,不但被別人反感,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處。

這方麵的例子多如牛毛,我們隻說說三國時的禰衡,就可感悟到這條家訓的威力。

禰衡這人才華橫溢,堪稱人中龍鳳。但他的缺點和優點一樣出類拔萃,那就是心高氣傲,不肯下人。

開始,禰衡的好友孔融將其推薦給曹操。曹操真心實意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禰衡鼻孔朝天,說:“曹操他也配!”

曹操聞聽禰衡鼻孔朝天的言論後,就對孔融說:“禰衡隻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我若真要殺他,就如同殺掉一隻老鼠一樣簡單,但是我不殺他,這個人在外還有點名氣,我不能讓人說我沒有容人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