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傳習錄下(9)(1 / 3)

【譯文】

薛尚謙、鄒謙之、馬子萃、王艮坐在先生旁,感歎先生從平定寧王之亂以來,天下誹謗議論的人越來越多。先生就讓大家談談是何原因。有人說是因為先生的功業權勢日盛,天下嫉妒的人越來越多;有人說是因為先生的學說日益昌明,所以替宋儒爭辯是非的人越來越多;有人說是先生從南京講學以後,同道和信眾越來越多,所以四麵八方的排擠阻撓也越來越多。

先生說:“你們說的這些原因,想來也都存在。隻是我有一些自己的感受,你們都沒有說到。”

大家向先生請教。

先生說:“我到南京以前,還有一些鄉願的想法。如今我確信良知能夠知道真是真非,便放手去做,不去遮掩。我如今才有狂放的心胸,即便天下人都說我做得不如說得好也沒有關係。”

薛尚謙起來說:“相信這個道理,才是聖人真正的血脈。”

【二九二】

先生鍛煉人處,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日,王汝止出遊歸,先生問曰:“遊何見?”

對曰:“見滿街人都是聖人。”

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倒看你是聖人在。”

又一日,董蘿石[458]出遊而歸,見先生曰:“今日見一異事。”

先生曰:“何異?”

對曰:“見滿街人都是聖人。”

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

蓋汝止圭角[459]未融,蘿石恍見有悟,故問同答異,皆反其言而進之。

洪與黃正之、張叔謙[460]、汝中丙戌會試歸,為先生道塗中講學,有信、有不信。

先生曰:“你們拿一個聖人去與人講學,人見聖人來,都怕走了,如何講得行?須做得個愚夫愚婦,方可與人講學。”

洪又言:“今日要見人品高下最易。”

先生曰:“何以見之?”

對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須是無目人。”

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見?”

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終年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懼。

【譯文】

先生點化人,一句話就能使人有很深切的感受。

一天,王艮出門歸來,先生問他:“出門看到了什麼?”

王艮回答:“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

先生說:“你看滿街都是聖人,滿街的人倒看你是個聖人了。”

有一天,董雲外出歸來,見到先生,說:“今天看到一件怪事。”

先生問:“什麼怪事?”

董雲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

先生說:“這不過是平常事,有什麼好奇怪的?”

大概是因為王艮的鋒芒與棱角不能收斂,董雲則是恍然有所領悟,所以對同一個問題,先生的回答不同,這大概是針對他們的話來開導他們。

錢德洪、黃正之、張叔謙、王畿丙戌年參加會試回來,途中講授先生的學說,有人信、有人不信。

先生說:“你們一個個都扮作聖人去跟人講學,別人看到聖人來了,都害怕逃走了,怎麼能講得通呢?必須扮作愚夫愚婦的模樣,才能與人講學。”

錢德洪又說:“如今要分辨人品的高下最為容易。”

先生說:“何以見得?”

錢德洪回答:“先生好比眼前的泰山,如果有人不知道仰望先生,大概就是不長眼的人吧。”

先生說:“泰山不如平地廣大,平地有什麼值得仰望的?”

經過先生的一言點化,便破除我們多年來好高騖遠的毛病,在座之人沒有不感到心驚的。

【二九三】

癸未春,鄒謙之來越問學,居數日,先生送別於浮峰。是夕與希淵諸友移舟宿延壽寺,秉燭夜坐。先生慨悵不已,曰:“江濤煙柳,故人倏在百裏外矣!”

一友問曰:“先生何念謙之之深也?”

先生曰:“曾子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461],若謙之者,良近之矣。”

【譯文】

嘉靖二年(1523年)春天,鄒謙之來紹興問學,住了幾天,走的時候先生送他到浮峰。當天晚上,先生與希淵等人乘船到延壽寺過夜,大家秉燭夜談。先生感慨不已,說道:“江水滔滔,煙柳朦朧,一瞬之間故人都已在百裏之外了!”

一位學友問:“先生為何如此掛念謙之?”

先生說:“曾子說過‘明明有才能卻向無才的人請教,明明有學識卻向無學識的人請教;有才卻如同沒有才能一樣,有實學卻又虛懷若穀;受到冒犯也能夠不計較’,像謙之這樣的人,就非常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