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8]洙泗之傳:孔子歿後,其弟子子夏居於西河,傳孔子之學,稱“西河之學”,主要特點是與現實政治關係密切;另一位弟子曾參居於洙水、泗水之間,傳孔子之學,稱“洙泗之學”,主要特點是注重內省與修養。
[499]留都:即南京。
[500]黃幹(1152—1221),字直卿,號勉齋,朱熹弟子。
[501]呂祖儉(?—1200),字子約,從其兄呂祖謙學。
[502]何鎬,字叔京,南宋福建邵武人,理學家。
[503]潘景愈,字叔昌,潘叔度之弟。
[504]潘景憲,字叔度,遊學於當時名儒呂祖謙。
[505]周介,字叔謹,括蒼(今浙江麗水境內)人,從學於呂祖謙、朱熹。
[506]石宗昭,字應之,新昌(今浙江紹興境內)人,與兄石鬥文同問學於朱、呂、陸三氏之門。
[507]符初,字複仲,符敘的族人,師從陸九淵。
[508]參見第四九條注。
[509]吳英,字茂實,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從學朱子,著有《論語問答略》。
[510]張栻,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一字樂齋,號南軒,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丞相張浚之子。其學自成一脈,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
[511]出自蘇軾《貧家淨掃地》,意為資質低下的人聞道較晚,隻能通過不斷努力來修身。
[512]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人稱東萊先生,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
[513]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建寧府建陽縣(今屬福建)人,蔡發之子。南宋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朱熹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被譽為“朱門領袖”“閩學幹城”。
[514]竇從周,字文卿,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南宋理學家。
[515]表襮(bó):亦作“表暴”,自我炫耀的意思。
[516]陸九齡,字子壽,金溪歸政(今江西省金溪縣陸坊鄉)青田村人,人稱複齋先生。
[517]梁瑑,字文叔,邵武人。從遊於朱文公,刻誌勵學。
[518]成覸(jiàn),即成荊,戰國時人,以勇著稱。公明儀,戰國時音樂家。《孟子·滕文公上》記載,孟子在向楚國的世子講性善的道理、稱讚堯舜的為人時,世子對此有疑問。為了證明“道一而已”,孟子引用成覸、顏淵、公明儀的話,以說明人在初生之時原本與堯舜是一致的,隻要自己篤信力行,師法聖賢,便能毫無可疑之處。
[519]李侗(1093一1163),字願中,學者稱延平先生,南宋思想家。年輕時拜楊時、羅從彥為師,為二程的再傳弟子,後傳學於朱熹。
[520]楊時(1053—1135),字中立,號龜山,北宋哲學家,師從二程。
[521]楊方,字子直,人稱淡軒先生。
[522]陳文蔚,字才卿,人稱克齋先生。
[523]劉清之,字子澄,劉子和之弟,人稱靜春先生。
[524]吳德夫,名恂,著有《居士傳》。
[525]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後更為希元,學者稱西山先生,本姓慎,因避孝宗諱改姓真。許衡(1209—1281),字仲平,號魯齋。吳澄(1249—1333),字幼清,晚字伯清,學者稱草廬先生。三人對於朱子學的繼承與傳播都有極大的貢獻。
[526]嘉定:宋寧宗的最後一個年號,1208年至1224年,共計17年。
[527]陳淳(1159—1223),字安卿,亦稱北溪先生,南宋理學家,朱熹晚年的得意門生。
[528]饒魯(1193—1264),字伯輿,又字仲元,人稱雙峰先生,南宋理學家。
[529]《訂頑》:即張載《西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