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注釋(6)(1 / 2)

[465]“無善無惡是心之體”四句,即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

[466]自此條起至第三二二條為黃以方所錄。

[467]《論語·學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殆,有害。

[468]情況不詳。

[469]《尚書·說命中》:“知之匪艱,行之惟艱。”意為知道並不難,做到卻很難。

[470]《周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即君子通過學習習得知識,通過問答辨明道理,以寬厚的品德對待他人,以愛人的態度處理事務。

[471]《論語·衛靈公》:“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懂得一個道理卻不能以仁德保持它,這樣即便知道了但也還是會失去。

[472]陳捷榮先生認為,此處當作“襲義於外”,譯文從此說。

[473]《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雲:‘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474]《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

[475]據鄧艾民先生的說法,王陽明可能認為“慎獨”“戒懼”偏重於存養本心,而“集義”“博約”偏重於窮理,所以說是一般的功夫。

[476]《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意為重視德性而致力於學問,追求廣大而窮盡精微,十分高明而通達中庸。

[477]子靜:即陸九淵的字。

[478]見性:佛家用語,意為有見於佛性而頓悟。王陽明此處為借用佛家的語詞。

[479]語出《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五。

[480]《河南程氏遺書》卷三:“‘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吃緊為人處,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潑潑地。”“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出自《詩經·大雅·旱麓》,原本是形容萬物各得其所。《中庸》將其解釋為形容大道昭著,此處則理解為天地間的活潑生意。“必有事焉”則是指心體在事物之間運作,周流不息,同樣是活潑的生意。

[481]《論語·陽貨》:“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482]剛善、剛惡、柔善、柔惡:此為周敦頤對於善惡的區分。周敦頤《通書》:“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

[483]《禮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484]嚴灘:西漢末年嚴光(字子陵)隱居浙江桐廬縣富春江邊的富春山,後人稱此處為嚴子陵釣台、嚴灘、子陵灘。

[485]丹朱:堯的兒子,傲慢荒淫,所以堯禪位於舜而不傳丹朱。

[486]《中庸》:“明乎郊社之禮、褅嚐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487]語出《周易·係辭上》,意為天道變動不居,不能拘泥於把握固定的模式,隻能順應變化。

[488]《論語·先進》:“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489]《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490]《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意為細小的桐樹、梓樹,人如果要它生長,都知道如何去養護它,對於自己的身體,卻不知道如何修養,這難道是因為愛護自己的身體還不如愛護桐樹、梓樹嗎?是因為不用腦袋思考的緣故啊!

[491]此篇為錢德洪為《傳習錄》所寫的跋。

[492]居吳時:錢德洪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蘇州任教授。

[493]曾子才漢:曾才漢,王陽明弟子,餘不詳。

[494]沈君思畏:名寵,號古林,字思畏。歐陽德與王汝中的弟子,與穀鍾秀一同創辦蘄州崇正書院。

[495]裒(póu),收集。

[496]黃梅尹張君:張君,時黃梅(今湖北黃梅)縣令,餘不詳。

[497]《朱子晚年定論》是王陽明在南京任職時所輯錄朱子晚年書信中的片段而成,試圖通過找到朱子與自己相契合的文字來印證聖學本無二致。然而對於《定論》中所提到的觀點是否是朱子晚年的確定之論,學界一直存疑,王陽明本人也因此舉受到頗多詬病。因此,理解《定論》,切不能將之視作朱子之學的全貌,而隻能視之為王陽明學說的旁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