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注釋(5)(1 / 2)

[401]自此條起至第二九五條為黃省曾所錄。陳榮捷先生認為,其中第二三九、二七六、二九二、二九四、三一七、三一八、三二二條為錢德洪所錄。據錢德洪跋中“合所私錄,得若幹條”一語,由第二三九條至第二九五條可能都是錢德洪所錄。

[402]《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03]《論語·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404]《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05]《論語·衛靈公》:“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06]比幹,商代人,因諫商紂而被殺;龍逢,即關龍逢,夏代人,因諫夏桀而被殺。

[407]叔孫、武叔毀仲尼:《論語·子張》:“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可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408]《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409]劉軍亮,字元道,王陽明弟子,餘不詳。

[410]王汝中:王畿(1498—1583),字汝中,號龍溪,浙江紹興人。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弟子。終身致力傳播王學,為王門七派中浙中王學的創始人。

[411]參見第三〇條注。

[412]《論語·述而》:“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413]何廷仁,字性之,號善山,江西雩都人,王陽明的得意門生,時稱“浙有錢(德洪)、王(畿),江有何(廷仁)、黃(弘綱)”。

[414]黃正之:黃弘綱,字正之,號洛村,江西雩都人,王陽明弟子。

[415]李侯璧:名珙,浙江永康人,王陽明弟子。

[416]《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417]《孟子·盡心下》:“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418]朱熹《論語集注》:“八音之節,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渣滓。”

[419]語出《周易·係辭上》。

[420]《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421]苦海:佛家語,比喻煩惱的世俗世界。

[422]張載《正蒙·太和》:“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423]《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424]朱本思:朱得之,字本思,號近齋,江蘇靖江人,王陽明弟子。

[425]南鎮:浙江會稽山在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封為南鎮。

[426]《大學》:“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427]《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428]鄧艾民先生認為這裏指的是陸元靜“引犬上堂”之喻,見第一六〇條。

[429]《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430]周敦頤《通書》:“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聖人。”

[431]邵雍,字堯夫,諡康傑,北宋著名哲學家,對於術數之學頗有研究,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伊川擊壤集》等。

[432]《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33]參見第二三條注。

[434]朱熹《論語集注》:“極言其效之甚遠而至大也。”

[435]呂大臨《克己銘》:“亦既克製,皇皇四達;洞然八荒,皆在我闥。”八荒,也叫八方,指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八麵方向,指代天下。闥(tà),門。意為天下萬物全都在我的心中。

[436]孟子認為伯夷、伊尹、柳下惠以及孔子同為聖人而各有不同。伯夷是“聖之清者”,即十分清雅;伊尹是“聖之任者”,即十分有擔當;柳下惠是“聖之和者”,即十分隨和;孔子則是“聖之時者”“集大成者”,即能夠識時務、隨時遇而變的聖人。相比之下,伯夷、伊尹、柳下惠的聖德,隻是某一種特定的品質。此外,在這裏孟子還以巧比喻智,以力比喻聖。參見《孟子·萬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