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語出《河南程氏文集·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
[272]以上兩句均出自《河南程氏遺書》。
[273]退省:退下反省。語出《論語·為政》。
[274]《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275]關於“近有一書”,陳榮捷先生認為:“或指《答顧東橋書》,也可能指《答羅整庵書》。”
[276]據陳榮捷先生考證,“涉”為“師”字之誤。吳師禮,字安仲,宋代人,工書法。
[277]介甫: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版三。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278]語出《河南程氏遺書》卷一。
[279]與人書:指《答汪石潭內翰書》。
[280]《荀子·修身篇》:“故非我而學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281]語出《河南程氏遺書》卷一。
[282]語出《朱子文集》卷六十一《答嚴時亨》。
[283]語出《孟子·告子上》。
[284]語出《河南程氏遺書》卷六。
[285]《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
[286]《中庸》:“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
[287]原文開頭處有脫誤,據其他版本應補上“來書雲:前日‘精一’之論,即作聖之功否?”十五字。
[288]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289]三關:道教以口為天關、足為地關、手為人關,合稱“三關”。七返:道教以七代火,心屬火,指降心火於丹田,養腎中真氣,複返於心田,即為七返之功;一說七返靈砂,食之能還魂。九還:道教以九代金,情屬金,攝情歸性,養得性光圓明,以還先天真性,即為九還之功;一說九還丹,服之可長生不死。
[290]周敦頤《太極圖說》:“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
[291]《河南程氏遺書》:“靜中便有動,動中自有靜。”
[292]語出周敦頤《太極圖說》。
[293]周敦頤《通書》:“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
[294]《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遺民,靡有孑遺。”結合上下文意思是,旱情很嚴重,周的子民沒有不遭遇災難的,並不是字麵意思“沒有遺民”。
[295]元、會、運、世、歲、月、日、時、刻、秒、忽、微均是古代的計時單位,依次從大到小排列。
[296]語出《河南程氏經說》卷一。
[297]《六祖法寶壇經·機緣品》:“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298]參見第一五〇條。
[299]語出《六祖壇經·行由品》,意為不刻意向善避惡,在自然的狀態下體認本心。
[300]《莊子·天下篇》:“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生死、無始終者為友。”
[301]常惺惺:禪宗語,意為保持清醒狀態。
[302]斷滅種姓:佛家語,意為使心靈處於死寂狀態。
[303]客氣:客與主對,心性主於內,客氣散於外。
[304]語出《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一。
[305]“更”通“便”。
[306]朱熹《中庸章句》:“聰明睿知,生知之質。”
[307]子房:張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的重要謀士。仲舒:董仲舒,西漢哲學家,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叔度:黃憲,東漢人,自幼家貧,德行彪炳當世,有顏回之稱。韓、範:北宋名臣韓琦、範仲淹,韓、範二人出將入相,保北宋太平,世稱韓、範。
[308]伊:伊尹,商初重臣,輔佐商湯滅夏。傅:傅說,商王武丁時賢相;召:召公,文王之子,與周公共同輔佐成王。
[309]《孟子·盡心下》:“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10]《河南程氏遺書》:“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尋顏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
[311]《孟子·離婁上》:“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312]語出《河南程氏文集·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意為聖人的情感順應萬事萬物自然而發,不會刻意動情。
[313]參見第七七條。
[314]語出《金剛經》。意為不執著於外物,心自然呈現。
[315]此段係錢德洪按語。
[316]《大般若經·法性品第六》:“天王當知:邪見外道為求解脫,但欲斷死不知斷生。若法不生即無有滅。譬如有人塊擲獅子,獅子逐人而塊自息。菩薩亦爾,但斷其生而死自滅。犬唯逐塊不知逐人,塊終不息。外道亦爾,不知斷生終不離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