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注釋(3)(1 / 3)

[176]朱熹《大學或問》:“人之一心,湛然虛明,如鑒之空,如衡之平,以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體之本然。”“鑒”就是鏡,“衡”就是秤。這句話是用鏡子本然無物的特征和秤自然平衡的特征來比喻心中本無一物染著。

[177]正之:黃弘綱(1492—1561),字正之,號洛村,王陽明的學生。

[178]獨知:即隻有自己知道。

[179]《大學》:“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意為小人為不善,見到君子便遮掩其惡行而標榜其善行。

[180]《周易·乾·文言》:“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立誠,就是尊重事實,持守誠德。

[181]斷滅禪定:佛家思想。斷滅即指死後生命便完全歸於無;禪定即專注於某一對象達到參悟事物道理的效果。

[182]誌道:姓管,字登之,號東溟,王陽明學生耿定向的弟子。

[183]《荀子·不苟》:“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

[184]《河南程氏遺書》:“孟子言‘養心莫善於寡欲’,寡欲則心自誠;荀子言‘養心莫善於誠’,既誠矣,又何養?此已不識誠,又不知所以養。”

[185]《孟子·滕文公上》:“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富不仁矣。’”即孟子所引陽虎之言。陽虎,又作“陽貨”,春秋晚期魯國人,曾挾持季氏專政魯國,後失敗流亡,被孔子視為亂臣賊子。

[186]蕭惠:王陽明的學生。

[187]語出《老子》。

[188]《論語·顏淵》:“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89]《莊子·秋水》:“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鴞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鴟鴞即貓頭鷹,以為鵷雛要奪它的腐鼠,便發出恐嚇的聲音。比喻自以為是,以一己私心度人。

[190]“一句”指上句“為聖人之心”。

[191]劉觀時:王陽明的學生。

[192]《張子全書》卷三:“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193]《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194]“舊說”指朱熹在《中庸章句》中的解釋:“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品節,即按等級、層次加以評價和規定。

[195]語出《中庸》。“誠”即真誠的德性,“明”即明白通曉。

[196]《禮記·禮器》:“天道至教,聖人至德。”

[197]《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

[198]《中庸》:“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199]《論語·衛靈公》:“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武》。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200]朱熹《論語集注》引程頤言:“蓋三代之治,皆因時損益。及其久也,不能無弊……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禮,立萬世常行之道。”

[201]《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202]錢德洪(1496—1574),名寬,字洪甫,號緒山,浙江餘姚人,王陽明的學生。早年以授徒為業,明正德十六年,王陽明省親歸姚,錢德洪率門生七十餘人迎請於中天閣,拜王陽明為師。後始終致力於講學、整理陽明之學,為王陽明最為重要的弟子之一。此篇為錢德洪所作的序。

[203]南元善(1487—1541),名大吉,號瑞泉,陝西渭南人,性豪宕,雄於文。

[204]徐成之,名守誠,紹興人。

[205]指《陽明先生文錄》,嘉靖十五年出版,為《王文成公全書》本第四至第二十五卷。

[206]答顧東橋書:即錢德洪序中所稱《答人論學書》。顧東橋(1476—1545),名鱗,字華玉,號東橋,南京上元(今江蘇江寧)人。

[207]明心見性:禪宗主張通過內心的澄明,見到自己的佛性,而無須假借外在義理的探求。

[208]定慧頓悟:定即禪定,慧即智慧,頓悟即為突然之間的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