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注釋(4)(2 / 3)

[317]語出《論語·子罕》。

[318]鶻突:糊塗。

[319]見於《啟問道通書》。

[320]辛壬:辛巳年(1521年)與壬午年(1522年)。

[321]《尚書·洪範》:“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義,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322]語出《孟子·告子上》。

[323]《孟子·公孫醜上》:“夫誌,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誌,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誌,無暴其氣。”

[324]語出《論語·憲問》。

[325]語出《孟子·告子下》。

[326]語出《孟子·公孫醜上》。“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言,勿求於心”,這是告子的觀點,意為心所感受不到的事物,不要在形氣上探求;語言所把握不了的對象,不要在心上探求。孟子讚同“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但反對“不得於言,勿求於心”。

[327]《論語·憲問》:“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逆詐,事先懷疑別人欺詐;億不信,猜測別人不誠信。

[328]《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參見一〇八條注。

[329]《周易·係辭下》:“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乾是運動與剛健的象征,坤是靜止與順從的象征,在運動與靜止之中,事物變化的規律在乾坤之間均可予以把握,因此對於險與阻的認知也是在這乾坤變易的大道之中予以領會。

[330]語出《周易·乾卦·文言》,意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人,能夠通曉天地萬物的道理,先於天道而天道的運行不會與其相違背,後於天道也能夠尊奉天道運作的規律,天道都不會與這類人的德行相違背,何況鬼神和人呢?

[331]《論語·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332]《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即人的行為與認知如果能夠符合最為誠摯的大道,便能夠預見未來。

[333]羅整庵: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江西泰和人,著名哲學家,明代“氣學”代表人物。

[334]《論語·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335]語出《周易·係辭下》,意為對於精微道理的探求能夠達到神妙的境界,便能夠經世致用;對於精微道理運用得好,便能夠安靜身心,涵養品德。

[336]《中庸》:“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意為成就自身與成就萬物是人的德性所規定的人的行為,是人用自己的德性作用於外物的結果。

[337]朱子九條:朱熹在《大學或問》中提出關於格物致知功夫的九條方法。

[338]語出《孟子·滕文公下》。

[339]語出《韓昌黎全集》,卷十八《與孟簡尚書書》。

[340]語出《詩經·王風·黍離》。

[341]語出《孟子·滕文公上》。

[342]《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343]語出《論語·子張》。

[344]聶文蔚:聶豹,字文蔚,號雙江,江西永豐人,王陽明的學生。

[345]《周易·乾卦·文言》:“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意為即便不被肯定,也不會煩悶。

[346]《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

[347]《孟子·盡心上》:“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348]語出《孟子·公孫醜上》。

[349]東家丘:《孔子家語》記載,孔子西鄰有愚人,不知道孔子是聖人,稱其為東家丘。

[350]有嫉且沮之者:《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任魯國大司寇時,齊國害怕魯國因此強大起來,就送女樂給魯國國君和當權者季孫氏,使得魯國國政荒廢,孔子不得已離開魯國。

[351]有惡而欲殺之者:《論語·憲問》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經過宋國時,宋國的司馬魋想殺他。

[352]以上諸語均出自《論語》。

[353]語出《論語·憲問》。

[354]惟浚:即陳九川,參見第一八〇條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