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注釋(4)(3 / 3)

[355]程頤《河南程氏遺書》:“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個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

[356]《中庸》:“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357]語出《二程集·遺書》,原為程頤所說,此處誤以為是程顥(明道)的話。

[358]謙之:鄒守益(1491—1562),字謙之,號東廓,王陽明弟子。

[359]訓蒙:教育兒童。教讀:社學的講師,劉伯頌應為教讀之一。王陽明於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平定南贛農民反叛後,建立社學,邀請教讀,教育當地兒童。此篇是給寫劉伯鬆等教讀看的兒童教育大綱。

[360]語出《周易·蒙卦·彖傳》,意為應當培養兒童純正的品質。

[361]《周易·係辭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362]自此條起至第二〇〇條為陳九川所錄。

[363]陳九川(1495—1562),字惟浚,號明水,江西臨川人,王陽明的學生。

[364]甘泉: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號甘泉,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在思想上主張“隨處體認天理”、強調“主敬”為格物功夫。

[365]洪都:今江西南昌。

[366]《周易·係辭下》:“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嚐不知,知之未嚐複行也。’”

[367]希顏,生平不詳。陳榮捷先生認為“希顏”可能是“希淵”之誤,即蔡希淵,參見第一〇〇條注。

[368]語出周敦頤《太極圖說》。

[369]語出《老子》。

[370]語出《詩經·周頌·維天之命》。

[371]《河南程氏遺書》:“許渤與其子隔一窗而寢,乃不聞其子讀書與不讀書。先生謂:‘此人持敬如此。’”

[372]於中:陳榮捷先生認為“於中”為“子中”之誤。夏良勝,字子中,與陳九川交往密切。

[373]國裳:舒芬(1487—1527),字國裳,號梓溪,江西進賢人,尤善經學。

[374]即今江西贛江。

[375]理障:佛家用語,即執著於求理,使得理成為障礙。

[376]心印:佛家語,意為不訴諸語言文字,而以心相印證。

[377]語出《河南程氏外書》卷十二。

[378]自此條起至第二一五條為黃直所錄。

[379]黃直,字以方,江西金溪人,王陽明弟子。

[380]《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381]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以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

[382]語出《論語·八佾》。

[383]朱熹《論語集注》引用尹和靖語:“禮者,敬而已矣。雖知亦問,謹之至也。”

[384]語出《河南程氏遺書》卷一。

[385]程顥《河南程氏遺書》:“天下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過或不及,便如此。”

[386]見《王文成公全書》卷七。

[387]《周易·乾卦·文言》:“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388]四句皆出自朱熹《大學或問》,是朱子格物學說的四個方麵。

[389]《大學》:“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390]相:佛家用語。即事物的外在表現,與“性”相對。

[391]黃修易,字勉叔,王陽明弟子,餘不詳。

[392]自此則起至第二二五條為黃修易所錄。

[393]《論語·述而》:“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394]禹穴:今浙江紹興會稽山上,傳聞大禹出巡時死在浙江,葬於會稽山。

[395]範兆期:範引年,字兆期,號半野,王陽明弟子。

[396]象,舜的同父異母弟弟。《史記·五帝本紀》:“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397]朱子主卜筮:朱熹在《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著作中均認為,《易》原為卜筮之書。

[398]程《傳》主理:程頤著有《伊川易傳》,認為聖人作《易》實則是為了闡明天理。

[399]《論語·裏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400]黃省曾,字勉之,蘇州人,王陽明弟子,著有《會稽問道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