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朱熹《孟子集注》:“三子則力有餘而巧不足,是以一節雖至於聖,而智不足以及乎時中也。”
[438]語出《易·乾·文言》,意為具備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至高德性的聖人,能夠在天地萬物之先就通曉天道運作的規律,生於天地萬物之後而行事卻絲毫不違背天道。
[439]柴鳴治:王陽明弟子,餘不詳。
[440]《論語·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441]語出《尚書·堯典》。四嶽向堯推薦舜說:“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乂,即義。蔡沈注解認為“烝”是增進、發揚的意思,說的是舜讓象接近道義,不至於做大奸大惡的事。王陽明認為“烝”是“薰蒸”的“蒸”,是舜用自己的義去熏陶象。
[442]《孟子·萬章上》:“象往入舜宮……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
[443]《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段話意為:如果上天要賦予某個人重大的責任,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毅,使他具備不曾具備的才能。
[444]成,相當於現在的樂章。
[445]一個樂章演奏完轉入下一個樂章即為變。
[446]《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447]元聲:古人定十二律以黃鍾之管為基準,故名黃鍾為元聲。
[448]《尚書·舜曲》:“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449]參見第六二條注。
[450]語出《孟子·公孫醜上》,是孟子對舜的評價。意為自己有優點,願意別人同自己一樣;別人有長處,就向別人學習。
[451]《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使上。”即如果厭惡上級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級。
[452]肯綮(qìng):典出《莊子·養生主》,意為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關鍵處。
[453]楊慈湖:楊簡(1140—1226),字敬仲,浙江慈溪人。陸九淵弟子,對傳播心學有重要作用。
[454]王汝止:王艮(1483—1541),字汝止,號心齋,江蘇泰州人。王陽明弟子,泰州學派的創始人。
[455]征寧藩:即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
[456]《論語·陽貨》:“鄉願,德之賊也。”意為沒有原則、一味逢迎的人。
[457]《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458]董蘿石:董雲(1457—1533),字複宗,號蘿石,晚號從吾道人,68歲始學於王陽明。
[459]圭角:比喻鋒芒。圭,玉器。
[460]張叔謙:名元衝,號浮峰,浙江紹興人,王陽明弟子。
[461]語出《論語·泰伯》。
[462]起複:古代為官者遇父母喪事要停職回家守孝,是謂丁憂;守孝期滿複職,即謂起複。
[463]征思田:思即思恩(今廣西武鳴縣西北)、田即田州(今廣西百色市東)。當時少數民族與當地政府發生衝突,王陽明奉命征討。
[464]天泉橋:王陽明府邸碧霞池上的一座橋,這次談話也被稱作“天泉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