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張勇真正的想法,觀其言行是最好的辦法。在海底撈走上成熟正軌之後,張勇基本退出了海底撈的日常事務管理,張勇的生活重心也放在了家庭生活上,但唯有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張勇不放手。張勇親自擔任海底撈人力資源部部長,一方麵防止用人不當的情況出現,更重要的是將勤勞、誠實的員工逐漸培養為領導,讓這些人從此擺脫貧窮。
海底撈絕大多數的員工都來自西部地區的農村,很多人從出生就麵臨饑餓與貧窮。經濟壓力和教育資源匱乏,更是讓他們多數隻念過小學、初中,難道出身不好、學曆低的他們注定一輩子貧窮嗎?不甘心的他們來到大城市,選擇在海底撈打拚。上帝是公平的,雖然讓他們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但同時也給了他們勤勞的雙手和堅強的意誌。
人人都知道海底撈的員工工作辛苦,可為什麼他們不離開海底撈?原因就是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雙手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換言之就是在海底撈奮鬥有奔頭。為什麼可以那麼確信這個奔頭是實實在在的,而不是張勇畫得一張餅?因為有榜樣,有製度。海底撈到了今天,管理層從楊小麗、袁華強、林憶到謝英,哪個不是農村出來的?海底撈更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員工體係,從一線服務員、領班、大堂經理、店長,一直到高層,隻要夠努力,人人都有晉升的機會,這也正是張勇對於海底撈真正的定位,海底撈不是熱愛的事業,不是賺錢的工具,而是張勇為貧苦的海底撈員工設立的跳躍平台,就像龍門,足夠努力的海底撈人可以通過平台,擺脫貧窮,安身立命。
可回過頭來想想,張勇不是慈善家,他何苦不聘用外麵的高學曆人才,辛辛苦苦地等著這些農村來的員工慢慢成長?可能是崗位特殊性,一般人吃不了這份工作的苦;也可能是海底撈的管理層需要對一線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不能從外麵空降。其實理由多種多樣,說一千道一萬,真正的原因必然是張勇這個人的人文關懷。張勇看著這一群像曾經的自己一樣,勤勞、善良的農村人,在這喧囂的大城市裏,卑微地用自己的雙手,尋求人生的夢想,怎能不動容,不想起曾經?
拓展透析
張勇將海底撈定位成農村人實現“城市夢”的舞台,不以金錢為第一,“以真心換真心”,無私的張勇也獲得了海底撈員工的信任。
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對於企業而言,可能並沒有取得員工的信任。員工信任他們的同事,他們也把工作作為自己生活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但是,他們卻並不信任他們的企業——他們並不認為這些企業的決策和組織是有利於自己發展的。
當談及那些有關員工自身利益的相關決策時,情況尤其如此。對企業來說,你的員工不信任你,會給你的工作帶來很多麻煩,在諸多麻煩當中,兩個最大的問題密切相關——業績和利潤。
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成了自私的最好借口。一個人可以自己做到不自私,但無法讓別人不自私。
企業與員工的關係多少也是如此,企業要是沒有得到員工的信任,就不會取得最佳的業績。要是員工並不相信企業能維護好他們的最佳利益,他們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隻能靠他們自己。這個時候,他們會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思考並做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事情,他們在這方麵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使他們對於生產、質量以及創造力思之甚少。你可能采取措施提高業績,但是,有一點卻無須懷疑——你保證不了員工會按照你的方式去執行。
現在不少企業已經認識到:單純追求私利,無法獲得員工的信任。於是,一些企業開始推行一種年度的“總額獎勵計劃”,以此和每一個員工的報酬進行溝通,包括工資、體檢和傷殘福利、退休金等。意料不到的效果是,推行這種計劃的企業大幅度提高了員工對公司的信任度。這些企業的員工認為管理層對他們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及支持並為他們做了很多工作。
進入21世紀後,社會化分工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有關員工方麵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體係也日趨完善,但大多數企業出於直觀利益的考慮,單純追求私利,不太關注員工的利益,這樣企業就沒辦法獲得員工的信任。一個沒辦法獲得員工信任的企業將無法獲得長期的發展。
人類生產活動的原動力是什麼?是個人的需求,也就是私利。這個私利不但是人類生產活動的原動力,而且是唯一的動力,除此之外,我們找不到其他動力。私利作為人類生產活動的原動力,自然催生了生產的積極性。這個生產積極性是勞動者最基本的生產積極性。勞動者還可以產生其他的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