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最好食物會留在最後(3)(1 / 2)

巴菲特興奮地說,還有什麼樣的股票能比可口可樂公司更具有長遠效應呢?投資者隻有從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來看,就能看出這種股票的投資價值;相反,如果從某個短期來看,卻很可能會有遺珠之恨。

巴菲特承認,對於一些經常被人們稱為黑馬的股票來說,可口可樂公司無論業績增長還是股價上升幅度都可能顯得相形見絀,但他從《伊索寓言》中得知,“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手中擁有這樣的股票,非常符合巴菲特的長期投資理念。

他說,要投資到如此優秀的上市公司實在有難度。因為當初如果隻是考察某個公司是否處於市場領導地位,還不足以保證成功。要知道,美國通用汽車公司、IBM公司、西爾斯公司等等,都曾經是本領域內的龍頭企業,具有這個產業所無法取代的優勢地位,可結果怎麼樣呢?這些公司雖然登峰造極一時,卻經不起市場競爭的考驗。

巴菲特由此總結說,投資者的長期投資必須有長遠眼光,要選擇那些值得“永恒持股”的股票作為投資對象。據他估計,在美國股市中符合這種標準的投資對象不可能超過50家,甚至不會超過20家,而這對如何選對股票提出了更高要求。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79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是相當特別的一群人。一方麵,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理念影響到了購買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另一方麵,購買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投資者,也會影響巴菲特撰寫伯克希爾公司年報的方式。究其原因在於,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公司的長期投資理念吸引了投資者,如果投資者不讚成這樣的理念,而隻是關注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價格的短期漲跌,就可能不會購買伯克希爾公司股票。

他舉例說,伯克希爾公司每年大約有98%的股東持股不動。也就是說,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全年換手率大約隻占總股本的2%。這就意味著,該公司絕大多數股東都是“老”股東。

巴菲特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的經營風格往往會吸引同類型的人成為其公司股東。如果該公司注重短期效益和股價波動,就會有具有這種特質的投資者自動上門成為其股東;相反,如果該公司注重的是長期效益、長期業績回報,那麼同樣會吸引具有這種特質的投資者購買該股票。也許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

所以,巴菲特每年在撰寫伯克希爾公司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時,都要緊接著前一個年度的敘述,盡量多穿插一些新內容,避免一再重複過去的老一套讓大家聽得生膩。而這對他自己來說,也不會覺得生煩。

與此同時,巴菲特還研究表明,購買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投資者中大約有90%的比例,把自己最大的投資份額投在了伯克希爾公司股票上,所以這些投資者更是特別關注伯克希爾公司年報的閱讀和研判。

為此,巴菲特又必須花費較多的時間、較大的筆墨來向各位股東彙報一年來的經營情況。相比之下,伯克希爾公司每個季度的季報就簡單得多了,因為無論股東還是公司管理層都是從長遠眼光來對待公司經營的,並不是每個季度都有新的重大事項要報告,所以往往是一筆帶過。

巴菲特認為,判斷一隻股票的好壞應該具有長遠眼光。這不但因為伯克希爾公司的經營理念是注重長期業績回報,同時還與投資該公司的投資者都是怎樣的一群人有關,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餐桌上的小利

有一些顧客,他們並不在乎午餐的質量,他們在乎的是能不能從午餐店那裏得到更多的實惠。有時候,午餐店送的一盤小菜就會讓他們選擇它,至於哪家午餐店的食物更好,這反而是他們不關心的。於是他們在品嚐這道免費小菜的同時,卻將最重要的午餐忽略了,為了蠅頭小利而失去了一頓可口的午餐。

一些投資人總是被眼前一點小小的利益所吸引,他們之所以不肯長期投資,就是因為禁不起眼前的誘惑。看著某支股票為旁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於是他們也跟著闖了進去,想要從中分一杯羹,或許他們確實從中有些許收獲,但是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他們失去的似乎更多,因為他們為了撿起地下的芝麻,早已拋棄了自己手中的西瓜。

巴菲特對於股市中的那些短線操作者的手法不屑一顧,在他看來這些投機者根本無法觸碰到投資的本質。一個優秀的投資者在購買股票時相當於投資了一家公司,所以應該從長遠的角度去看,去分析,而不能因為一點眼前的小利犧牲掉長期利益。

1998年在伯克希爾公司年報,巴菲特將自己的經營理念闡述給自己的各位股東:很少有其他上市公司的公司管理層能夠像伯克希爾公司控股的那些公司一樣,能夠如此自由自在地經營管理。究其原因在於,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幾十年來一直都相當穩定,他們崇尚的是長期投資,甚至願意至死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