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一載十一月十二日,李林甫不情不願地離開了人世。李林甫再也不能針對楊國忠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楊國忠不再針對李林甫。
政壇的鬥爭就是這樣,你有權力喊開始,卻未必有權力喊結束,無論你的地位有多高,秉國有多久。
李林甫的生命結束了,而他與楊國忠的遊戲還沒結束,楊國忠要給這場遊戲送上一個高潮結尾。
楊國忠細細分析了李林甫的一生,他要在李林甫人生軌跡上找漏洞。這個漏洞可以很小,小不怕,楊國忠自會放大,經過放大,這個漏洞就能顛覆李林甫的一生,讓他死了也不得安寧,蓋棺也不能定論。
很快,楊國忠找到了,漏洞的名字叫“阿史那阿布思”。
阿史那阿布思原是東突厥西親王,後來投降唐朝,被李隆基賜名為“李獻忠”。李獻忠非常勇猛,而且有謀略,憑借不斷積累的功績升遷到朔方節度副使。機緣巧合的是,當時遙領朔方節度使的正是李林甫,李林甫與李獻忠的人生就這樣產生了交集。
作為朔方戰區的節度使和節度副使,李林甫與李獻忠相處得比較融洽,李林甫需要借重李獻忠在邊境的影響力,李獻忠則需要借重李林甫在朝中的權勢,雙方正好互補。
然而,並不是李獻忠與所有人都互補,李獻忠跟安祿山便非常不對付,雙方都視對方為眼中釘。
天寶十一載,安祿山先出招了。
安祿山上書李隆基,聲稱要向奚和契丹部落發起攻擊,但苦於力量不足,需要李獻忠協同同羅部落的騎兵一起參戰。
李隆基沒有多想就同意了,這樣李獻忠便接到了帶領本部騎兵與安祿山協同作戰的命令。
接到命令,李獻忠驚呆了,他當即意識到這是安祿山給自己挖的陷阱。
戰爭時期,一切從嚴,同時一切從簡,戰場之上,安祿山要整死李獻忠的辦法太多了。他既可以以“違抗軍令”為由將李獻忠斬立決,也可以借敵人之手殺李獻忠於無形。
李獻忠看到安祿山向自己張開了羅網,他無處可逃。
困境中的李獻忠懇求留守朔方的唐朝官員向李隆基求情免除協同作戰的任務,然而卻遭到了拒絕。
萬般無奈之下,李獻忠選擇了一條絕路:跟唐朝翻臉!
李獻忠率部襲擊了朔方糧倉,一番劫掠之後,絕塵而去,從此他不再是“李獻忠”,而是阿史那阿布思,唐朝管不著他了,安祿山更管不著。
阿史那阿布思決絕地背唐而去,李林甫的人生漏洞就此形成,誰讓你倆曾經是同僚。
現在,楊國忠就要利用這個漏洞,把已經停止呼吸的李林甫扔進阿史那阿布思叛亂的漩渦之中。
楊國忠不想一個人戰鬥,他還要拉上一個人——安祿山。
其實,就個人情感而言,安祿山眼中的李林甫要比楊國忠高大很多。在安祿山的眼中,李林甫是貨真價實的宰相,充滿政治家的謀略,而楊國忠,隻是一個趨炎附勢、靠裙帶關係起家的小人而已。如果兩人同時拉攏安祿山,安祿山更願意跟李林甫走。
如今,卻大不同,李林甫已經作古了,而楊國忠卻是活靈活現的第一宰相,該跟誰走,安祿山一目了然。
安祿山很快接受了楊國忠的提議,一縱身加入到陷害李林甫的行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