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烽煙又起(1)(2 / 3)

烏承恩已經嚇得渾身哆嗦,用顫抖的聲音解釋道:“死罪,死罪!這些都是李光弼的陰謀!”

史思明已經不想聽解釋了,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史思明把部下、士紳、百姓代表召集到一起,然後衝著西方大哭起來:“臣率十三萬士兵歸降朝廷,有什麼地方辜負陛下,而陛下卻要殺臣!”

哭完,史思明將烏承恩父子押上了刑場,陪同烏承恩父子一起受刑的還有受他們牽連的二百多人。(烏承恩的弟弟烏承玼跑得快,逃過一劫)

斬完烏承恩父子,史思明給李亨上了一道奏疏,詳細闡述自己的委屈。

這時,李亨玩起了無賴手法,幹脆一推二六五:“這起事件跟朝廷和李光弼沒有任何關係,隻是烏承恩個人行為,你把他殺了,正好!”

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

皇帝耍無賴,神仙也歇菜。

李亨的辯解沒有化解史思明的憤怒,史思明與朝廷的關係走到了懸崖邊。

不久,朝廷處罰投敵官員的公文傳到範陽,這份公文又被史思明加以利用。

史思明拿著公文對諸將說:“陳希烈這些人都是朝廷大臣,當年太上皇自己拋棄他們跑到了蜀郡,陳希烈他們沒有辦法才給安祿山效力,如今他們還是免不了一死。他們尚且難逃一死,更何況我們這些人,一開始就跟著安祿山起兵。”

史思明說完,諸將心中都充滿了悲涼,他們已經別無選擇,隻能跟著史思明再次叛亂!

叛亂總得有個由頭,當年安祿山選擇的由頭是“誅殺楊國忠”。

現在,史思明選擇什麼當由頭呢?

誅殺李光弼!

諸將群情激昂,要求史思明上疏誅殺李光弼,史思明點頭同意,便把任務交給了判官耿仁智以及耿仁智的下屬張不矜。史思明特別囑咐道:“奏疏上一定要寫上,陛下不為臣誅殺李光弼,臣當自己引兵到太原誅殺。”

張不矜很快打好了草稿,拿給史思明過目,史思明看過後,同意。

張不矜收起草稿,準備放進專用盒子,然後送交抄寫官正式抄寫。

這時判官耿仁智走了過來,他要替張不矜把把關。

耿仁智拿過草稿,刪掉了史思明特別囑咐的那句話。

在耿仁智看來,那句話是向皇帝挑釁,同時也是叛亂的前奏,一旦皇帝看到,事情將不可收拾。

耿仁智還是太書生意氣了,他以為刪掉那句話就能刪掉史思明叛亂的念頭,異想天開。

很快,負責謄寫奏疏的官員向史思明報告:草稿上最重要的那句話被耿仁智他們刪掉了。

史思明大怒,馬上命人將耿仁智和張不矜推出斬了。

臨刑前,史思明又有些於心不忍,畢竟耿仁智跟了他很多年了。

史思明又把耿仁智叫了回來,說道:“你跟隨我已經快三十年了,今天是你負我,而不是我負你!”

如果耿仁智就坡下驢,他將躲過一死。

耿仁智大聲說道:“人終有一死,能為忠義而死,也很值得。今天如果跟隨大人謀反,那隻不過是把死期往後推延幾年而已,還不如早死!”

史思明被耿仁智點中了軟肋,抓狂起來,一頓亂錘,將耿仁智活活打死。

書生意氣的耿仁智沒能阻止史思明叛亂的心,從此時起,史思明又跳到了大唐王朝的對立麵。

史思明也不願意,但他別無選擇,因為有些事,一旦做了,就很難回頭!

鄴郡之圍

史思明已經開始公然叫板,但李亨暫時還顧不上他,眼下李亨急需解決的是鄴郡的安慶緒,隻有把安慶緒解決了,李亨才能騰出手對付史思明。

實際上,李亨高看安慶緒了,安慶緒壓根不是造反的材料,明明手中有籌碼,也不會好好利用。

安慶緒逃到鄴郡時,雖然同黨分崩離析,但手中依然有七個郡總計六十多個城池,兵器、輜重、糧食應有盡有,如果換一個有經驗、有野心的人經營,這些都會成為爭奪天下的籌碼,而安慶緒卻對這些不以為意,他最在乎的還是個人享受,隻求每天能喝個痛快,僅此而已。

嗜酒如命的安慶緒不理政事,便給了大臣爭權奪利的機會,高尚和張通儒互不買賬,一見麵就鬥個不停,有這麼兩個鬥雞在,鄴郡不亂才怪。

唯一令安慶緒心安的是大將蔡希德,此人不僅有謀略,而且麾下都是精兵,有這麼一個人在,安慶緒覺得心裏踏實。

好景不長,安慶緒感覺最踏實的蔡希德被張通儒算計上了。

蔡希德被張通儒算計,主要是性格惹的禍。

武將出身的蔡希德,性格剛烈,遇事喜歡直來直去,一來二去,就把張通儒得罪了,張通儒恨死了蔡希德。

張通儒決定報複,他要借安慶緒的刀殺蔡希德。

久在安慶緒身邊,張通儒知道安慶緒的軟肋:害怕屬下投敵,張通儒決定抓住這個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