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嶺
史思明正春風得意,唐朝境內,兩位節度使正在暗自歎息。
淮西節度使魯炅是其中的一位,他的鬱悶無以複加。
鄴郡大戰時,他被流箭射中,然後不打招呼便退出了戰鬥,他一退導致六十萬大軍慘敗。更令他難堪的是,撤退路上,九大節度使麾下士兵都有燒殺搶掠紀錄,相比而言,他的士兵最為嚴重。
魯炅不斷歎息,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就在魯炅內疚萬分時,他又聽到了進一步消息:
郭子儀率軍回到黃河北岸集結,李光弼率軍全建製返回太原。
魯炅內疚到了極點,哎,看看人家!
又氣又惱的魯炅最終沒有邁過這道坎,一狠心,自己服毒自盡,享年五十六歲。
魯炅的離去,是因鄴郡大戰而去的第二位節度使,第一位是在軍中病逝的李嗣業。
魯炅之後,又一位節度使因鄴郡大戰落馬了,這個人居然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
他被人打了小報告。
打小報告的不是別人,正是死太監魚朝恩。
魚朝恩此前出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就是因為他的阻攔,讓李光弼沒能下成牽製史思明的活棋,現在鄴郡大戰失敗,魚朝恩想找一隻替罪羊,選來選去,郭子儀最合適。
魚朝恩選郭子儀可謂一箭多雕:第一,他本來就討厭郭子儀,覺得郭子儀出風頭太多;第二,郭子儀當替罪羊,就能推卸自己的責任;第三,也是最關鍵的,郭子儀功高震主。
久在李亨身邊,魚朝恩知道李亨心思,雖然郭子儀是中興名將,但李亨對郭子儀忌憚得很,不然,鄴郡大戰不會不設主帥,導致群龍無首。
小報告打到李亨那裏,效果立現,李亨馬上征調郭子儀從洛陽返回長安,另有任用。(注:史思明沒有趁勢攻打洛陽,郭子儀當時率軍駐守洛陽)
調令傳到洛陽,郭子儀歎息一聲,假的,什麼都是假的。
回想當年兩京剛光複時,郭子儀率軍返回長安,李亨握著郭子儀的手激動地說:“朕的家國,你有再造之功”。
聲猶在耳,境遇卻已天壤之別。
歎息過後,郭子儀把失落深埋在心底,多年曆練早已讓他養成凡事不動聲色的本領,他從容應對,“欣然”領命。
郭子儀淡定,手下士兵卻不淡定,聽說郭子儀要征調回京,將士們都哭了,他們攔住郭子儀和傳旨宦官,強烈要求郭子儀留下。
郭子儀依然很從容,他對士兵說:“我隻是給傳旨的宦官送行,我並不走!”
眾人信以為真,便讓開道路,郭子儀見狀,提馬衝了出去,頭也不回,直奔長安而去。
郭子儀走了,朔方節度使的位置空了出來,李亨轉手把這個位置給了李光弼,同時任命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元帥。
李光弼接受了前者,拒絕了後者。
太紮眼了,還是讓一個親王當元帥吧!
李亨同意了李光弼的提議,轉而任命自己的兒子李係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
這個任命是郭子儀、李光弼二人的分水嶺,從此,郭子儀被迫退居二線,當起配角,而李光弼則成為平叛的第一主角。
公元七五九年七月十七日,新任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走馬上任,他率領五百名河東騎兵進入洛陽,連夜闖入朔方兵團司令部接收兵權。
李光弼一上任,便體現出與郭子儀的不同,在他的要求下,朔方兵團麵貌煥然一新。
李光弼和郭子儀雖都是中興名將,但治軍理念卻有很大不同,李光弼治軍嚴整,郭子儀治軍寬鬆,兩人恰好針鋒相對。
曆史上身處同時代而治軍理念針鋒相對的名將不少,比如漢朝的程不識與李廣,程不識治軍嚴格,李廣則治軍寬鬆,很難說兩人誰高誰低,因為兩人都是常勝將軍。
或許條條道路通勝利。
接手朔方兵團之前,李光弼已經作好思想準備,他預感到會遭到強烈排斥,卻沒想到,朔方兵團的排斥會那麼強烈,居然有將領想把他驅逐出境。
想把李光弼驅逐出境的是朔方左翼作戰司令張用濟,當時他正率軍駐防河陽,李光弼命他到洛陽晉見。
接到命令,張用濟非常不悅,他已經聽說了李光弼夜闖朔方兵團司令部奪權的事情,對此他非常不滿。
張用濟說道:“朔方兵團不是叛軍,李光弼卻趁夜收權,對我們朔方兵團何至於猜忌到這種程度。”
張用濟越想越氣,他忍不下這口窩囊氣。
張用濟召來諸將商量,大家一致決定,率領精銳部隊突入洛陽,驅逐李光弼,請回郭子儀。
說幹就幹,張用濟下令開始準備。
千鈞一發之際,朔方兵團總作戰司令仆固懷恩來了,仆固懷恩勸阻道:“鄴郡潰敗時,郭公的部隊先潰退(其實是魯炅的部隊先潰退),朝廷問責,收回兵權是正常的。如今你們想強行驅逐李光弼請回郭公,這是違抗軍命,是謀反,你們自己覺得可行嗎?”
右翼攻擊司令康元寶也提醒道:“你以將士的名義請郭公回來,朝廷必定懷疑是郭公指使你幹的,你這是要讓郭公家破人亡啊。郭家上百口老少有什麼地方對不起你,你要陷他們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