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的話提醒了張用濟,張用濟隻能按下驅逐李光弼的念頭,乖乖地去見李光弼。
為了表示自己的順服,張用濟沒有帶隨從,一人一馬去見李光弼。
壞就壞在一人一馬上。
李光弼當時正率領數千名騎兵在汜水視察,這時,張用濟來了。
李光弼看了張用濟一眼:“接到我的命令,為什麼不立刻動身?”
張用濟正想解釋,李光弼說道:“推出去,斬!”
一人一馬的張用濟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旅程。
斬完張用濟,仆固懷恩又來晉見,李光弼招呼仆固懷恩坐下,兩人閑談起來。
不一會兒工夫,看門人在李光弼耳邊低聲說道:“門口來了一批蕃渾部落騎兵,足足有五百人!”
李光弼臉色大變,仆固懷恩想幹什麼!
仆固懷恩早知其中原委,連忙走到大門口,故作生氣地對領頭將領責怪道:“告訴你們不用來,怎麼就不聽命令呢!”
李光弼倒打起了圓場:“士兵追隨將領,何罪之有啊!”
兩人打著哈哈回到屋內,酒宴不在話下。
張用濟、仆固懷恩,同樣是晉見李光弼,結果一個悲劇、一個喜劇;張用濟的悲劇是因為他一人一馬,仆固懷恩的喜劇在於他率領了五百名騎兵,因此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張用濟、仆固懷恩的不同境遇說明,到安史之亂時,唐朝軍隊內部已經非常不正常,士兵效忠的不是朝廷,而是具體的某位將軍,安祿山的部隊如此,史思明的部隊如此,就連郭子儀的部隊也有同樣的情況。
如果張用濟也像仆固懷恩一樣帶上五百名騎兵,或許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結局。
說白了,戰亂年代最終還是靠刀把子、槍杆子說話!
一個月後,李亨又給李光弼加了官:幽州長史、河北節度使。
到此時,李光弼已經徹底超越郭子儀成為大唐王朝最紅的人。
又過了一個月,考驗李光弼的時刻到了,他的老對手史思明打上門來了!
大戰河陽
史思明一直想唱一出大戲,現在他給自己拉開了帷幕。
史思明命兒子史朝清鎮守範陽,命屬下各郡太守各自領兵三千跟隨自己南下,大軍分成四路渡河,渡河後於汴州(開封)城下會師。
史思明大軍南下的消息傳來時,李光弼正沿著黃河巡查各營,聽到消息,李光弼不敢怠慢,帶著麾下騎兵便進了汴州城。
李光弼對汴滑節度使許叔冀囑咐道:“你如果能在汴州堅守十五天,我一定帶兵來救你!”
許叔冀拍著胸脯打保票說:“大人放心,我一定堅守十五天以上!”
李光弼點了點頭,便離開汴州趕赴洛陽。
對於許叔冀,李光弼還是有點擔心,他能堅守十五天以上嗎?轉念一想,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既然承諾了,或許就能做到。
李光弼沒有想到,他和許叔冀對於馬的理解是不同的,李光弼以為“駟馬難追”的馬是良馬,而許叔冀說的,是瘸馬!
李光弼走後不久,史思明到了汴州城下。
許叔冀想打史思明一個立足未穩,馬上率兵出擊,打了幾個回合,許叔冀發現沒有勝算,便收拾人馬退回了汴州城內。
許叔冀盤算了一下自己手中的籌碼,怎麼算也不是史思明的對手,就拿這些籌碼如何支撐十五天?再說了,十五天後,如果李光弼不來怎麼辦?
仗還沒怎麼打,許叔冀自己先泄氣了!
這一泄氣,便把對李光弼的承諾拋在腦後了。
不打了,開門投降!
許叔冀的主動投降讓史思明大感意外,原本他還準備在汴州打一場硬仗,現在汴州居然不攻自破,這都是許叔冀的功勞。
狂喜的史思明大手一揮,給了許叔冀一頂他一生想都不敢想的帽子:中書令。
這投降,超值!
輕而易舉拿下汴州,史思明乘勝向西攻打鄭州,這時李光弼已經得知了許叔冀投降的消息,李光弼無奈地搖了搖頭。做人,怎麼能無恥到這個地步!
李光弼緊急下令,全軍戒備,緩緩往西退去。
至於大軍退守哪裏,意見並不一致,有人建議退守潼關,有人建議就在洛陽堅守,最後還是李光弼拍板,洛陽肯定守不住,不如退守河陽,那裏可攻可守,活動餘地大。
確定退守河陽後,李光弼連下兩道命令,一道命令給東京留守,命令他帶領洛陽所有官員家屬退入潼關;另一道命令給河南尹,命令他帶領洛陽官員百姓出城逃難。
兩道命令一下,洛陽又成了一座空城。
李光弼依然不慌不忙,他一邊督促士兵將洛陽城內的油、鐵等軍需物資運往河陽,一邊抽出五百騎兵親自殿後。
一切布置停當,史思明的前鋒部隊已經逼近了洛陽東門外的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