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率軍向尚未來得及列陣的唐軍發起了攻擊,唐軍一下就亂了,這時無論列陣險要還是列陣平原都來不及了,史思明的精銳騎兵已經不給機會了。
唐軍很快被衝得七零八落,李光弼根本無法指揮,隻能且戰且退。
一仗下來,唐軍戰死數千人,軍械、輜重丟棄殆盡,一場醞釀中的超級大戰,就因為一場針鋒相對的爭論泡了湯。
潰敗的李光弼和仆固懷恩引軍退守到聞喜(山西聞喜縣),魚朝恩和衛伯玉則退到陝州(河南三門峽),這時,他們終於不爭論了。
雪上加霜的是,鄭陳節度使李抱玉放棄河陽城出走,史思明打了半天沒有打下的河陽城就這樣到了史思明手中。
慘敗的消息很快傳到長安,李亨傻眼了,自己居然犯了與老爹一樣的錯誤:自毀長城,自亂陣腳。
長安再次被戰爭的陰霾籠罩,李亨無奈,隻能往陝州增派軍馬,希望能擋住史思明西進的鐵蹄。
意料之外
慘敗洛陽讓李亨過上了提心吊膽的日子,他擔心有朝一日史思明會打過潼關,挺進長安,如果那一天真的來臨,他就得跟父親李隆基一起再次逃出長安,重新品味四處流浪的滋味。
連李亨自己都沒有想到,警報居然自動解除了。
史思明死了。
同安祿山一樣,死於自己的兒子之手。
也同安祿山一樣,史思明的死與繼承權有關。
從發跡以來,史思明的軍事才能有目共睹,然而在卓越軍事才能的背後,是他的殘忍好殺,屬下略有不合他意的地方,他就會痛下殺手,有的甚至會株連到整個家族。
因為這個因素,跟隨史思明的人常年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們都擔心有一天會莫名其妙死在史思明手中。
相比而言,史思明的長子史朝義口碑非常不錯,他為人謙虛謹慎,禮賢下士,愛護士卒,將士們更願意跟他親近,為他效力。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深受將士愛戴的長子,居然不招史思明待見。
根子出在史思明的皇後辛氏身上。
辛皇後是史思明最寵愛的女人,她比史朝義的母親更受寵,因而她的兒子史朝清也水漲船高,成為史思明最喜歡的兒子。
生於改革開放之後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同是自己的骨肉,父母會厚此薄彼。其實,厚此薄彼在孩子眾多的家庭是普遍現象,這樣的家庭中一般都會有一個最受寵的孩子,同時也會有一個最不受寵的孩子,同樣是父母的骨肉,有些父母確實無法做到一碗水端平。
史思明就是這樣的父母,他總覺得史朝清比史朝義好,這個想法根深蒂固,一直延續到他“稱帝”之後。
如果史思明僅僅是一個將軍,他不需要過多考慮繼承權,而現實的問題是,偏偏他是“皇帝”,繼承權馬虎不得。
“登基”之後,史思明就在想繼承權問題,思來想去,他還是想立史朝清為“太子”,他跟這個兒子有感情。
史思明順著這個思路延伸下去,他發現問題沒那麼簡單。
如果立史朝清為“太子”,史朝義恐怕不會善罷甘休,古往今來,皇子之間你死我活爭奪繼承權的例子太多了。安全起見,就得殺了史朝義,免得將來成為史朝清的禍患。
盡管史思明是狼王,但他依然下不去手,虎毒不食子,況且他是人。
史思明的猶豫一直在持續,漸漸地,消息不脛而走,史朝義知道了史思明的心思。
史朝義表麵不動聲色,但心中充滿了芥蒂,忍而不發。
洛陽邙山大勝之後,史思明想乘勝攻克潼關,便兵分兩路:一路由史朝義率領,從北道突襲陝州城;一路由史思明親自率領,從南道進軍。
公元七六一年三月九日,史朝義率領先鋒部隊抵達了礓子嶺(三門峽市南),本想打一個開門紅,沒想到卻遭到唐軍神策節度使衛伯玉的迎頭痛擊,立足未穩的史朝義很快敗下陣來。
史朝義連續幾次組織反擊,都被衛伯玉擊敗,隻好引軍撤退。
史朝義出師不利讓史思明非常惱火,因為這一下便打亂了他的行軍部署。考慮到唐軍已經有了準備,史思明隻能暫時中止西進計劃,引兵退到永寧(河南洛寧縣)。
兩支部隊會師,史思明看到了“不成器”的史朝義,在他看來,史朝義就是膽怯懦弱,沒有大將之才,史思明對左右說道:“他啊,終究難成大事!”
史思明的心裏起了殺機,他想將史朝義及其部將一起軍法從事。
轉念一想,正是用人之際,不如權且寄存他們的項上人頭。
時間走到三月十三日,史思明又交給史朝義一個任務:建造一座三角城。
三角城是靠山而建的戰術城堡,史思明準備用來儲備軍糧,他給史朝義的工期是一天。
太陽偏西,史思明來驗收工程,到現場一看,主體都完工了,但牆體還沒有抹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