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守洛陽的叛軍士兵都是燕趙人,他們出征日久,思歸之心非常迫切,目前已經上下離心,軍心不穩,如果政府軍加以猛烈攻擊,洛陽城一定能攻破。
這則謠言不知何時何地出於何人之口,卻晃晃悠悠地在唐軍士兵口中傳播,又晃晃悠悠地晃進了魚朝恩的耳朵裏。
魚朝恩當時駐守陝州(河南三門峽),身份還是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聽到這則謠言,魚朝恩眼前一亮,這不正是天賜良機嗎?此時不攻,更待何時?
宦官這個群體啊,自古文化水平偏低、智商偏低,像蔡倫、鄭和那樣有追求的宦官畢竟是鳳毛麟角,多數還是像魚朝恩這樣,文化偏低、智商偏低,隻是因為善於琢磨皇帝心思,就得到沒有理由的恩寵。
智商不高的魚朝恩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李亨,李亨心裏便長了草,他早就想收複洛陽了,做夢都想!
魚朝恩幾次遊說之後,李亨徹底動心了。
李亨動心一是因為洛陽是兩京之一,不得不收;另外一個原因,他想早點畢其功於一役,然後讓李光弼交出兵權。
因為李光弼已經功高震主了。
如果成功收複洛陽,打敗史思明,進而攻取史思明的老巢範陽,那麼李光弼這隻蒼鷹也就用不上了,可以跟郭子儀一樣閑置了。
沒有在安史之亂的環境中生活過,便很難體會李亨複雜的心情,一方麵他渴望大將們幫自己完成中興大業,一方麵他又怕大將們成為新的安祿山、史思明,他已經見識了安史之亂的巨大殺傷力,因此對大將忌憚就成了他生命中的主題。
現在他不想夜長夢多,隻想早一點結束讓他整日惴惴不安的戰爭。
李亨下詔,命令李光弼等人作好進攻洛陽的準備。
詔書下達不久,李光弼的奏疏到了:“叛軍兵鋒還很銳利,不可輕易進攻!”
李亨煩躁地將李光弼的奏疏扔到一邊,他不想聽這樣的話。
難道就沒有將軍支持朕的決定?李亨自問道。
就在李亨惆悵之時,一封奏疏不期而至,這封奏疏是主張進攻洛陽的。
奏疏是仆固懷恩寫的。
按理說,仆固懷恩是李光弼的下屬,他應該擁護李光弼的決定,而不是跟李光弼唱反調。
仆固懷恩為什麼要這麼做?
因為他是郭子儀的老下屬,他看不慣李光弼的做派。
前麵說過,郭子儀治軍寬鬆,李光弼治軍嚴整,這一正一反,就讓仆固懷恩一直看不慣李光弼。
仆固懷恩早就習慣了郭子儀的寬鬆,他根本無法適應李光弼的嚴整。時間長了,仆固懷恩與李光弼的關係成了滿擰,盡管麵和,但心是不和的。
這次在進攻洛陽的問題上,仆固懷恩就跟魚朝恩站到了一起,他也主張向洛陽進軍。
仆固懷恩的加入,讓魚朝恩和李光弼的爭執立刻分出了勝負,本來李亨就傾向魚朝恩,現在又加上仆固懷恩,李亨的東征之心再也攔不住了。
同父親李隆基一樣,李亨向李光弼下達了進軍洛陽的詔令,他派出傳旨的宦官也是絡繹不絕,項背相望,手一搭,就能“突突突”開火車!
李光弼被悲憤籠罩了,此刻他比誰都能理解當年被迫出征的哥舒翰——當瞎指揮撲麵而來時,你除了悲憤,還能幹什麼呢?
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李隆基、李亨父子,在偏執方麵真是一脈相承,絕對是親爺倆,用不著親子鑒定。
百般無奈,李光弼隻能硬著頭皮出征,他命令鄭陳節度使李抱玉鎮守河陽,自己則會同魚朝恩、神策節度使衛伯玉一起進攻洛陽。
這次出征,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失敗的伏筆,因為李光弼是在以己之短,攻人之長。
李光弼的強項是城市攻防戰,野戰是他的軟肋,現在他要拿他的軟肋攻擊史思明的特長。
史思明正在洛陽的邙山下等著他,正想跟他進行一場痛痛快快的野戰!
由此來看,此前的謠言可能就是史思明散播的,目的就是牽著李光弼的鼻子走。
公元七六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一個李光弼刻骨銘心的日子。
當天,李光弼率軍抵達洛陽城外的邙山,一看邙山的地形,李光弼立即決定依據邙山險要列陣。
不料,仆固懷恩表示反對,他想在平原列陣。
李光弼說:“依據險要列陣,進可攻,退可守,如果列陣平原,一旦戰事不利就會功虧一簣,史思明深諳軍事,不可小視。”
李光弼說完,再次下令,依據險要列陣。
仆固懷恩再次反對!
如果僅僅按照隸屬關係而言,仆固懷恩沒有資格跟李光弼叫板,然而,這次不同了,仆固懷恩背後站著的是魚朝恩,那可是皇家特派員。
兩人爭執不下,互不相讓。
李光弼和仆固懷恩的爭執還在繼續,唐軍列陣於何地還在左右漂移,這時史思明嗅到了勝機,他要打唐軍一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