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造化弄人(1)(1 / 3)

得失之間

河陽大戰告一段落,以史思明一敗塗地收場。

憑借河陽大戰的勝利,李光弼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公元七六〇年正月十九日,李亨又為李光弼加了兩頂帽子:太尉、兼中書令,其他原有帽子保持不變。

此時李光弼是李亨眼中最紅的紅人,李亨指望他收拾山河,就像當年指望郭子儀一樣。

走上巔峰的李光弼沒有讓李亨失望,他帶著高昂的鬥誌進入到與史思明的纏鬥之中。

李光弼鬥誌高昂,史思明也不含糊。

盡管河陽大戰沒能從李光弼那裏討到便宜,史思明也不以為意,他權衡再三還是住進了洛陽皇宮,他要以這裏為起點,向西一直打到長安。

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差距,史思明設想得不錯,不過由於李光弼擋在前麵,他很難向西前進一步。

深諳軍事的史思明變通很快,他馬上調整部署,向南、向東用兵,他派出將領向淮西、山東方向進軍,既然短時間內不能攻陷長安,那就先多攻點城、掠點地,反正不能閑著。

整個公元七六〇年,史思明和李光弼成為中原大地上最忙碌的兩個人。

在史思明、李光弼忙碌的同時,有一個曾經的忙人正在長安城中百無聊賴,他有一身殺敵的本領,隻可惜,別人不給他殺敵的舞台。

不用問,此人正是郭子儀。

從前一年七月被調回長安後,郭子儀就過上了退居二線的生活,朝廷事務基本與他絕緣,偶爾用到他,也是用一下他的名字,而不是他本人。

公元七六〇年正月,黨項部落叛亂,蠶食唐朝邊境地區,眼看戰火即將燒到京畿地區,李亨坐不住了,連忙從邠寧戰區分割出一個渭北戰區,這兩個戰區成為迎擊黨項部落的主要部隊。

誰帶領這兩個戰區出征呢?

郭子儀!

得到消息的郭子儀激動不已,終於等到重新掛帥出征的機會了。

不久,郭子儀發現,白激動了。

所謂郭子儀掛帥邠寧戰區和渭北戰區,隻是一個廣告,用一下“郭子儀”這三個字,跟郭子儀本人沒有關係!

相當於貼牌,郭子儀,這下你明白了嗎?

郭子儀的賦閑就這樣一直繼續,直到有人給李亨提了一個醒:天下還沒有平定,不應該把郭子儀放在閑散的位置上。

李亨何嚐不知,隻是他陷於兩難之中,一方麵他想重用郭子儀,一方麵他又怕郭子儀水漲船高將來成為又一個安祿山,既想用,又害怕,李亨在心中不斷上演著“自相矛盾”。

不久,李亨不“矛盾”了,因為他已經被黨項部落攪得心煩,於是一狠心,壯著膽子把郭子儀派出了長安,前往邠寧戰區鎮守,迎擊黨項部落。

事實證明,原裝和貼牌就是有本質區別。

郭子儀沒到邠寧戰區鎮守之前,黨項部落騷擾不斷,怎麼打都不退;郭子儀到任之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僅僅幾天,黨項部落停止騷擾,收兵而去。

看來,黨項部落怕的是郭子儀這個人,而不是“郭子儀”這個牌。

隨著郭子儀複出首秀成功,李亨又動了重用郭子儀的念頭,他想讓郭子儀帶兵直撲史思明的老巢——範陽。

李亨此舉,可能是延續李泌彭原對策的思路,把叛軍的老巢連根拔起,那麼叛軍就鬧騰不了幾天。

公元七六〇年九月二十一日,李亨下詔:

郭子儀率各戰區軍隊從朔方出發,直取範陽,取完範陽,再回師平定河北叛亂。在此期間,英武軍等禁軍以及朔方、渭北、邠寧、涇原等戰區蕃族、漢族士兵共七萬人全歸郭子儀指揮。

如果這個詔書的內容得以實現,李亨有望在有生之年結束安史之亂。

隻可惜,他是一個軟耳朵。

李亨詔書下達後,立刻有一個人上躥下跳起來,這個人就是死太監魚朝恩。

前麵說過,正是魚朝恩嫉妒郭子儀,把鄴郡大戰失利的責任全推到郭子儀頭上,最終導致郭子儀被收回兵權。現在,郭子儀即將東山再起,魚朝恩豈能坐視不理。

這時,魚朝恩與李亨的距離起了關鍵作用。

自古,宦官與皇帝親密無間,相比之下,大臣與皇帝,那就是山高水長了。一般情況,大臣與宦官鬥,最終輸的都是大臣。

距離產生美,距離同時也是生產力。

十幾天後,郭子儀意識到,自己又輸了,因為李亨的詔書下達之後,再也沒有下文了。

郭子儀又歎了一口氣,或許這就是命。

在此期間,李光弼輾轉聽說了郭子儀的遭遇,作為曾經的同僚,他很是同情,然而,他也無能為力,有那麼個死宦官橫在前麵,縱使你有心殺賊,又能如何?

李光弼怎麼也不會想到,不久之後,死宦官居然纏上了自己,進而影響了自己的一生。

慘敗洛陽

死宦官魚朝恩纏上李光弼是由一則謠言而起。

謠言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