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二帝歸天(1)(1 / 3)

從奴到臣

學過曆史的人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大唐王朝的分水嶺。

“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國力蒸蒸日上,一派盛世景象;“安史之亂”之後,國力迅速衰退,國內藩鎮林立。而與此同時,在不經意中,唐朝的皇宮內部也在發生改變,最典型也最致命的便是宦官完成了“從奴到臣”的轉變。

以前,宦官僅僅是皇帝的家奴,現在,宦官已經從奴搖身一變成了臣!

“從奴到臣”的發端,應該說是從李隆基時代開始。在李隆基時代,著名宦官楊思勖經常帶兵出征,無形中他就被李隆基當成一名將軍使用。在楊思勖之後,高力士在王朝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隻不過他並沒有在朝中擔任顯要官職,因此他的“臣”的身份並不是很明顯。

真正標誌著唐朝宦官完成“從奴到臣”轉變的是李亨寵信的宦官——李輔國。

如果從履曆看,李輔國的前半生就活了倆字:失敗!

李輔國原名李靜忠,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謀生也為了改變命運,李靜忠便主動閹割,進宮當了一名小宦官。由於李靜忠長得比較醜,一般人都不喜歡他,因此李靜忠在從小宦官成為大宦官的路上一片坎坷,很少看到亮光。

後來李靜忠投到了高力士門下,指望著跟隨高力士出人頭地。然而高力士並沒有對李靜忠青眼有加,他跟一般人一樣,對李靜忠很不待見。

李靜忠在高力士跟前苦熬到四十多歲,才得到一個微不足道的機會:到皇家飛龍馬廄記賬。

說是記賬,其實就是當一名普通馬童,順便幫馬廄記一下賬,這就是李靜忠侍奉高力士多年得到的結果,據說高力士還是看在他略通文墨的麵子上,不然連這個機會也沒有。

李靜忠從此在馬廄記賬,心中充滿了對高力士的怨恨。時光荏苒,李靜忠對高力士的怨恨漸漸生根發芽。

或許,老天看李靜忠前半生太苦了,於是給他的後半生安排了兩個貴人。

第一個貴人叫王 ,此人是李林甫麵前的紅人,在朝中擔任多個職務,閑廄使是他眾多職務中的一個,這樣王 就與李靜忠有了交集。

作為李靜忠的上司,王 用心觀察了李靜忠,時間一長,他發現了李靜忠身上的優點:工作兢兢業業,而且勇於舉報同事的貪汙,更重要的是,他養的馬比別人養的馬都肥,說明他比別人用心。

王 一高興,便把李靜忠當寶貝一樣介紹給另外一個人,這個人是李靜忠人生中的第二個貴人。

皇太子李亨。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李靜忠可能僅僅是李靜忠,不會成為後來的李輔國。

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李靜忠跟隨李亨踏上逃亡之路。在別人還在惶惶不知所措時,李靜忠卻用自己敏感的政治嗅覺,發現了天賜良機。

在馬嵬坡,李靜忠空前地活躍起來,他先是參與了誅殺楊國忠的密謀,後來又建議李亨與李隆基分道揚鑣,向靈武進軍。

如果說以前的李靜忠是一個貼身宦官,那麼從馬嵬坡起,李靜忠就變成了貼心宦官。

從貼身到貼心,看似一字之差,對李靜忠而言卻是天差地別。

抵達靈武郡後,李靜忠又跟其他大臣一起勸說李亨登基,在擁立李亨登基的人群中,他是最起勁的一個。

從此之後,李靜忠不再是以前的李靜忠,他成為李亨眼中不可或缺的人。

登基之後,李亨將李靜忠擢升為太子家令、代理元帥府行軍司馬,重用的跡象已經昭然若揭。

這時,李亨動了給李靜忠改名的念頭,李靜忠別叫了,以後叫李護國吧!

李靜忠馬上順杆爬,跪地高喊:“臣李護國謝恩!”

李護國叫了沒幾天,李亨又對他說:“李護國別叫了,以後你就叫李輔國吧!”

李輔國就此閃亮登場。

改名成功的李輔國從此扮演起重要角色,全國各地來的奏章、行軍印信等重要物件都由他保管,而李輔國也不負眾望,他事事小心,事事用心,一舉一動深得李亨賞識。

如果人生有前世,那麼李輔國的前世一定是一條善於偽裝自己的變色龍。

在李輔國青雲直上的過程中,他非但沒有引起別人的猜忌和打壓,相反還得到不少幫助,這都得益於他善於偽裝,而且偽裝得很徹底。

就是一個簡單的不吃肉,都成了他標榜自己的理由。

李輔國雙手合十說:“這是因為我追求佛家的修行!”

其實,真實原因可能是身體對肉類過敏。

久而久之,李輔國“慈善”的形象盡人皆知,人們都以為他是一個性格柔和、心地善良的好人,卻不知道,這一切不過是人家的馬甲。

兩京收複之後,李輔國的好日子來了,他跟隨李亨進入長安分享勝利果實。

進入長安,李輔國完成了“從奴到臣”的轉變,他一下接過了N個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