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重回一統(1)(2 / 3)

時間一長,郭子儀聽到了風言風語,他意識到自己又被猜忌了,不如主動請退,遠離是非之地。

郭子儀上疏李豫,請求解除天下兵馬副元帥及各戰區特遣部隊元帥職務。

上疏很快得到回複,李豫對郭子儀大加安撫和勉勵,末了來了一句:“準予辭職!”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李亨那樣的小心眼父親,就有李豫這樣小心眼兒子。

父子倆心眼小得如此類似,基本可以免予DNA親子鑒定。

借兵回紇

轉眼之間,李豫已經登基幾個月了,他終於清理完各種遺留問題,可以集中精力考慮洛陽的光複問題了。

李豫將王朝的兵力盤算半天,他發現,以現有的兵力還是不足以鏟除史朝義,要想徹底鏟除史朝義這個禍害,還得走向回紇借兵的老路,不然,收複洛陽,還得無限期延後。

李豫派出宦官劉清潭出使回紇,目的有兩個,一是弘揚發展兩國的傳統友誼,二是向回紇借兵討伐史朝義,前者是虛,後者是實。

劉清潭一到回紇王庭,就被一則消息驚呆了,史朝義居然搶先一步,抄了唐朝的後路。

在劉清潭到來之前,史朝義派使節對回紇登裏可汗說:“唐朝連續死了兩個皇帝,如今中原無主,可汗不妨與我們大燕帝國一起來瓜分唐朝國庫!”

見錢眼開的登裏可汗果然相信,派出三路大軍向中原挺進,準備瓜分唐朝國庫。

劉清潭急了,他一邊向登裏可汗呈遞國書,一邊解釋道:“我朝先帝雖然棄天下而去,但新皇帝已經繼位,就是昔日的廣平王,曾經跟貴國的親王一起收複兩京那位!”

登裏可汗半信半疑,頗有點不耐煩地看了看劉清潭遞上的國書。

這時,回紇三路大軍已經挺進唐朝北部邊境的三座受降城,往日的繁華早已不再,映入眼簾的是滿目瘡痍,昔日威震四海的天可汗之國居然成了這個樣子。

前方將領將所見所聞奏報給登裏可汗,登裏可汗頓生輕視唐朝之心,對劉清潭更是愛搭不理。

劉清潭心中暗暗叫苦,忙安排手下人連夜返回長安告急:回紇舉全國十萬大軍即將入侵!

長安陷入恐慌之中。

定了定神的李豫想出一個緩兵之計,他派殿中監藥子昂前往忻州南部,以朝廷的名義犒賞回紇大軍。

所謂犒賞,其實是唱空城計,擺出一副早有準備的架勢,可以暫時嚇住對方。

可惜,登裏可汗是長大的,不是嚇大的。

登裏可汗向劉清潭提出一個條件:我要見一見嶽父仆固懷恩,隻有他說的話我才信!

仆固懷恩的女兒當年經李亨之手嫁入回紇,此時已是登裏可汗的可敦(皇後)。

李豫一看有門,連忙下令仆固懷恩與登裏可汗相見,大唐王朝是安是危,就看這次見麵了。

這次翁婿見麵戳破了史朝義的謊言,一下又把回紇拉入了唐朝戰營,麵對仆固懷恩的借兵,登裏可汗欣然同意。

不過,是有條件的!

除了攻破洛陽後大搶一番外,在進軍途中也要搶,而且搶的路線要設定好!

藥子昂和劉清潭先後給出兩條路線,但都遭到登裏可汗拒絕,理由很簡單,那兩條路線不經過唐朝境內,直接殺入大燕帝國境內。

開頭不讓搶點,誰還有勁頭呢!

經過協商,雙方終於談妥了一條都能勉強接受的路線。

公元七六二年十月初,反攻洛陽拉開序幕。

李豫任命長子、二十歲的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禦史中丞藥子昂、魏琚為左右翼司令,中書舍人韋少華為判官,給事中李進為行軍司馬,率軍前往陝州與諸道節度使及回紇大軍會合。

出發時,李適手下的四位助手意氣風發,此行他們將跟隨李適建立不朽功勳,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等著他們。

誰承想,等待他們四個的是一場劫難,其中的兩個,有去無回!

對於這次出征,李豫本想安排郭子儀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然而詔書還沒下達,就被程元振和魚朝恩叫停了。李豫猶豫了一下,轉而把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扶上馬,取代郭子儀輔佐李適。

李適一行如約抵達陝州,意想不到的劫難向他的四位手下撲麵而去。

劫難的起因,是因為李適沒有拜舞登裏可汗。

拜舞是當時的一種見麵禮節,適用於大臣晉見皇帝。

因為李適沒有拜舞,登裏可汗挑理了。

禦史中丞藥子昂在一邊解釋道:“按照禮儀,雍王本就不需要拜舞。”

回紇將軍車鼻質問道:“唐朝天子與可汗約為兄弟,那麼可汗就是雍王的叔父,見了叔父為何不拜舞呢?”

藥子昂回應道:“雍王是天子的長子,如今是大軍元帥,哪有中國儲君向外國可汗拜舞的道理?況且如今太上皇和先帝還沒有下葬,更不應該舞蹈!”

雙方開始了針尖對麥芒的辯論,誰也說服不了誰。

回紇將軍車鼻急了,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