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係列假象蒙蔽了魚朝恩,卻沒有蒙蔽魚朝恩身邊的明白人,神策軍都虞侯劉希暹隱隱感覺不安,他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劉希暹透過現象看出了本質:元載想要對魚朝恩動手。
魚朝恩聞言,大吃一驚,仔仔細細一回想,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看來元載真的要對自己下手了,而且皇帝李豫站在他的身後。
史無前例的恐懼向魚朝恩襲來,魚朝恩惶惶不可終日。
到了李豫麵前,惶恐的魚朝恩卻被假象迷惑了,李豫對他比以往更好,絲毫看不出要翻臉的跡象,魚朝恩疑惑了,難道是自己想多了?
可能是自己杞人憂天了吧!
忐忑的心平複了下來,魚朝恩自信皇帝對自己的恩寵不會消退。
豬從來不認為主人要殺自己,直到進屠宰場那一天。
富貴總會麻痹人的神經,權力總會遲鈍人的嗅覺。就在魚朝恩自以為安全無虞時,元載準備動手了,魚朝恩曾經的死黨皇甫溫、周皓成為元載的得力助手,三人一起定下密計。
定計完畢,元載向李豫彙報,李豫輕輕點了點頭,同時囑咐道:“好好把握,不要反受其禍!”
公元七七〇年寒食節,魚朝恩人生中的最後一個寒食節。
寒食節這天,李豫在宮中舉辦宴席,宴請親近的王公大臣,魚朝恩自然在列。宴席上,君臣之間說了很多肝膽相照的話,大家都喝得很盡興,魚朝恩有些醉了,李豫卻沒有醉,他還有一件大事要辦。
宴席終了,王公大臣依次離去,魚朝恩本已準備返回神策軍大營,李豫卻叫住了他:你別急著回去,朕還有話要跟你說!
這一幕在以前多次上演,魚朝恩習以為常,便留了下來,等待李豫的談話。
李豫開口了,一開口就與以往截然不同,往日的溫和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無處不在的殺機。
麵對李豫的指責,魚朝恩連忙為自己辯護,然而來不及了,李豫已經在他的名字上打上了大大的紅叉,怎會允許他死而複生?
周皓帶著幾個士兵走了出來,手裏拿著一根繩子。
魚朝恩全明白了,周皓手中的繩子就是自己一生的歸宿。
周皓率領士兵撲了上去,不一會兒的工夫,曾經紅極一時的魚朝恩無聲無息地在世間消失,第二年的寒食節對他而言不再是寒食節,而是第一個忌日。
魚朝恩死了,李豫的工作還沒結束,他還需要收一個漂亮的尾巴。
李豫對外下詔,罷免魚朝恩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等職,隻保留內侍監(宦官總管)一職。
接著,李豫對外宣布:魚朝恩接到詔書後自縊身死,屍體賜還其家,另賜安葬費六百萬。
無聲無息,曾經紅得發紫的魚朝恩消失了,在他與元載的鬥法中,他終於敗下陣來,成為鬥法的失敗者,他的失敗不是敗給了元載,而是敗給了皇帝。
伴隨著魚朝恩的伏法,宦官掌兵的隱患一度消失,李豫親自掌管禁軍,牢牢地將兵權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這個傳統能夠持續,唐朝不會成為第二個宦官為禍的朝代。
可惜,優良傳統並沒有持續太久,到李豫的兒子李適掌權時,事情發生了反複,宦官再次掌兵,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得意時刻
魚朝恩伏法後,元載成為李豫麵前最紅的人。為了這一天,元載朝思暮想了很多年,現在終於變成現實。
魚朝恩當年與皇帝有患難之交,元載也不遜色,他與皇帝有著共同的信仰,他們共同的信仰是佛。
佛教在武則天時代曾經盛行一時,到了李隆基時代,佛教衰落,道教盛行,延續到李豫時代,李豫信奉的依然是道教。
時間一長,李豫發現,他的三位宰相居然都不信奉道教,而是信奉佛教。尤其是王縉,最為虔誠,不食葷腥,隻吃蔬菜,這一點跟他的哥哥王維非常像。
三位宰相不但信佛,而且親力親為,捐資建造過很多寺廟。
李豫有些好奇,是什麼動力促使三位宰相如此虔誠呢?
李豫對三個宰相問道:“佛教中經常說因果報應,真的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