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前赴後繼(1)(1 / 3)

無限風光

李光弼去世,仆固懷恩作古,回紇化敵為友,吐蕃狼狽逃竄,公元七六五年,大唐王朝發生了很多故事。

公元七六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李豫下詔,宣布取消禦駕親征,全國解除戒嚴。

這道詔書標誌著李豫政府終於步入正軌,如果說以前的政府像一個臨時性的軍管會,之後的政府則有了正規的樣子。

戰爭已經不是主流,唱主角的也不再是那些名將,取而代之的是魚朝恩、元載、王縉這些人。

魚朝恩是宦官,前麵有過出場,元載、王縉都是宰相,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與魚朝恩一起擔綱主角。

元載,本不姓元,原始姓甚,史書未提。元載的母親帶著元載嫁給了小官元景昇,這樣元載便姓了元。值得一提的是,元景昇本來也不姓元,隻是因為辦事得力,受主人賞識,經主人同意便入了主人的姓:元。

來之不易的“元”姓,終究給元載帶來了好運,在他通過自己奮鬥成為戶部侍郎後,“元”姓成了他仕途的助推器——他姓元,李輔國的妻子也姓元,兩人正好同宗!

有了這層關係,李輔國對元載刮目相看,關鍵時刻幫了元載一把。

皇帝李亨本來準備委任元載為京兆尹,元載拒絕了,因為他最想當的不是京兆尹,而是宰相。

沒過多久,李輔國幫元載實現了夙願,元載的官銜上加上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此成為宰相中的一員。

李豫繼位後,元載繼續留任。

王縉,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弟弟,王縉與王維雖是親兄弟,兩人對於仕途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王縉,字夏卿,夏卿由周朝的夏官而來,後世用夏卿作為兵部尚書的習慣稱謂,南梁武帝時,又將太府、少府、太仆三卿合稱為夏卿,總而言之,夏卿二字透著王縉對仕途的渴望。

王維,字摩詰,來源於梵語,是維摩詰的簡稱,意譯為“淨名”或“無垢稱”,這個字表明,王維的內心深處向佛不向官。

王縉與王維一樣,非常有才華,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兵部侍郎。李豫登基後,把他提升為宰相,這樣,詩佛的弟弟也成為宰相中的一員。

嚴格說來,此時還有一位宰相,名叫杜鴻漸,就是當初迎接李亨到靈武郡的那位,隻是杜鴻漸在任職期間並沒有太多表現,不提也罷。

相比而言,魚朝恩是此時的紅人,他的紅,與李豫的兩次危難有關,同時也與神策軍的發展有著莫大關係。

神策軍本不是軍隊名,而是黃河九曲地區的一個地名。

公元七五四年,哥舒翰收複黃河九曲,他在這裏設立了兩個郡和一個神策軍,在此時,神策軍隻是一個地名,跟《水滸傳》裏的“無為軍”一樣。

神策軍成為軍隊名稱,是在安史之亂以後,隴右戰區接受李隆基命令從轄區抽調士兵勤王,神策軍也抽調了一支部隊,這支部隊稱為“神策軍特遣部隊”。

後來這支部隊駐紮陝州,由陝西節度使郭英乂統領,魚朝恩擔任監軍,魚朝恩從這時與神策軍結緣。

郭英乂高升後,魚朝恩成為神策軍的第一領導,公元七六三年李豫遭遇吐蕃兵臨城下的危難,倉皇東巡,關鍵時刻,魚朝恩抓住了機會。

魚朝恩集合神策軍以及陝州所有士兵,對外統一號稱“神策軍”,然後帶領這支神策軍西上迎駕,這次迎駕改變了魚朝恩的一生,也改變了神策軍的發展軌跡。

如果沒有這次迎駕,魚朝恩可能一生平平淡淡,神策軍也隻是一支普通部隊。經過這次迎駕,魚朝恩成為李豫最信賴的人,神策軍也成為李豫最為看重的部隊之一。不過此時的神策軍還不能跟禁軍相比,他們的地位要低於禁軍。

公元七六五年,吐蕃再次大兵壓境,李豫宣稱要禦駕親征,親率禁軍以及神策軍駐紮到皇家園林之中。

禦駕親征最終無疾而終,神策軍卻因為這次駐紮風生水起,李豫越來越信任神策軍。便把神策軍分成左右兩翼,同時將左右兩翼神策軍的地位大幅提升,一躍成為禁軍之首。

唐朝後期,神策軍成為左右王朝走勢的一支關鍵部隊,宦官通過這支部隊左右皇帝的廢立,而神策軍有如此功效,追根溯源,要追到李豫頭上。

李豫沒有第三隻眼,他看不到未來,隻看得到現在,他隻看到魚朝恩在危難之際忠心耿耿,對這樣的人自然要恩寵有加。

他的恩寵有加,恩寵出一個紀錄:宦官出任國立貴族大學校長。

自古,國立貴族大學校長都是由大儒或者德高望重的飽學之士擔任,李豫別出心裁,把國子監交給了魚朝恩。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橫批:不服不行。

那麼魚朝恩真實水平如何呢?

粗通文墨,僅能大略讀懂文章,僅此而已。

如果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或許還知道藏拙,不讓自己露怯,魚朝恩恰恰相反,他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他把自己視作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