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盧戰區(總部在山東青州)節度使李正己手握十五個州,魏博戰區(總部在河北大名)節度使田承嗣手握七個州,成德戰區(總部在河北正定)節度使李寶臣手握七個州,山南東道(總部在湖北襄樊)節度使梁崇義手握六個州,這四個節度使雖然口頭向朝廷稱臣,但私下裏各行其是,每個戰區都是一個獨立王國。
李豫深深歎了一口氣,不是他不想削平這些戰區,實在是回紇、吐蕃兩大強敵已經壓得他喘不過氣,對於四個戰區隻能暫且聽之任之了!
終李豫一生,他沒能削平藩鎮割據;
終李豫兒子李適一生,也沒能解決藩鎮割據;
終李豫曾孫李純一生,一度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可惜也是曇花一現。
藩鎮割據已經成為時時發作的病毒植入大唐王朝的身體裏,任憑曆任皇帝閃轉騰挪,卻總是揮之不去。
孤家寡人的李豫沒能做到,他的子孫們終究也沒能做到。
揮手離別
時間走到公元七七九年五月,李豫的生命接近了終點。
五月三日,李豫染病。
五月二十一日,李豫下詔由太子李適監國,當晚病逝於紫宸內殿,終年五十三歲。
五個月後,李豫的兒子李適將他安葬於元陵,諡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
對於身後大事,李豫留了一道遺詔:任命郭子儀為帝國最高攝政(攝塚宰)。
遺詔將李適托孤給了郭子儀,同時也讓郭子儀成為屹立四朝不倒的四朝元老。
從唐玄宗末期開始,郭子儀開始挑起帝國重擔,曆經玄宗、肅宗、代宗三朝,馬上又將跨入德宗朝。
如果在唐朝勉強找一個人跟郭子儀相比,恐怕隻有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了。柳公權比郭子儀還牛,郭子儀走過四朝,柳公權走過七朝: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整整七朝。
不過話說回來了,柳公權之所以能走過七朝,是因為這些皇帝禦宇時間都不長,真要趕上一個康熙王朝,能熬過一朝也就不錯了!
李豫駕崩,該到了蓋棺定論的時候,對於這個從父親手中接過內憂外患亂攤子的皇帝,該作何評價呢?
《舊唐書》、《新唐書》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舊唐書》:代宗皇帝少屬亂離,老於軍旅,識人間之情偽,知稼穡之艱難,內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修己以禳星變,側身以謝咎征,古之賢君,未能及此。
《新唐書》:代宗之時,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
《舊唐書》說李豫是賢君,《新唐書》說李豫隻是一般皇帝、中材之主,在我看來,李豫大約屬於後者。
在中國曆史上,能稱上賢君的少之又少,屈指算來也隻有唐太宗李世民、東漢光武帝劉秀等少數幾人。更可悲的是,無論年代多久遠的王朝,賢君數量都是少得可憐,可歎,可悲!
公元七七九年五月二十三日,三十七歲的李適登基稱帝,是為唐德宗。
相比於父親、祖父、曾祖繼位前的激烈競爭,李適的登基波瀾不驚。傳言有人試圖用獨孤貴妃的兒子韓王李迥跟他競爭,但隻是傳言,並沒有實質舉動。
三十七歲的李適順利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大唐王朝的第十二任皇帝,他登基時,大唐王朝已經開國一百六十一年,在這一百六十一年中,大唐王朝有過貞觀之治,有過武後當國,有過開元盛世,也有過安史之亂,而他接手的,正是安史之亂平定後的微妙棋局。
向左,可能重現往日榮光,向右,可能滑向無底深淵,李適走上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想做一個好皇帝,他想在唐朝曆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每個新生的人都向往人生,每個新婚的人都向往幸福,李適夢想著自己和自己的王朝都能向前看,往上走,然而往哪裏走卻不完全由他說了算,盡管他貴為皇帝。
生活是最好的導演,時間是最好的見證,曾經有著雄心壯誌的李適不會想到,自己的皇帝生涯居然會那樣跌宕起伏,那樣懸念叢生。
李適的皇帝生涯會是一番怎樣的場景,他和他的子孫們又會給曆史留下怎樣的記憶,請看下集《唐史並不如煙之元和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