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也就是優者勝劣者汰適者存。在侏羅紀時代,地球上存在著的生物恐龍、蜥蜴和一種微生物。但現在強大的恐龍和那種弱小的微生物都先後消亡了,存活下來的隻有蜥蜴。企業的生存能力,與自然界裏的蜥蜴有異曲同工之妙。蜥蜴太弱小了,幾乎比它大的動物都是它的天敵,但它卻在地球上生活了上萬年。其生存之道無非是適者生存。蜥蜴可以隨環境不斷地變換自己的膚色,讓它逃過一次又一次的劫難。有經濟學家也說:千規律,萬規律,經濟規律僅一條:就是適者生存。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境況,富貴貧賤的因素,始終脫離不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原則。
企業參與市場經濟競爭,也要服從這個規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外界的市場環境、社會經濟環境變化莫測,企業之間競爭異常激烈,企業要生存下去是不容易的,因而常勝將軍也是不多的。在現實之中也的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多變的經濟環境中,那些小企業的營利點大多要比大企業高,原因就在於小企業更具有可變性,它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和經營合作方式。對於優者勝劣者汰這一個顛覆不滅的市場鐵律,我們不再做過多的闡述。生存還是毀滅,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萬通房地產公司老總馮侖先生在2000年時曾自我解嘲道:“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惜犧牲自己的‘色相’,在各種媒體上露臉。畢竟,失節事小,餓死事大。對企業來說,生存下來才是第一位的。”柳傳誌先生在2002年的時候也曾經說過:要是在美國,我做不了這麼大,美國人在中國也不會做這麼大的一個聯想。講的就是企業的適應問題。學會適應,是一個管理者最基本的素質。
適應意味著低調,因為這是要求自己首先去適應日益變化的環境,而不是一味要求環境來適應自己。20世紀50年代初,以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為代表的“大規模生產模式”橫掃全球。為學習“規模經濟”的真諦,全世界的企業家朝聖一樣彙集到美國底特律,再把這種最先進的生產模式帶回自己的國家。這時,豐田汽車的創始人豐田英二也來到底特律。但是,他認為大規模生產模式不適用於日本,福特的生產體製還有改進的可能。於是豐田英二創造了比較適合日本的“精益生產模式”,其中的內容就包括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做適應性企業”、“實現零庫存”等,這種生產汽車的方式使豐田汽車行銷全球。“沒有最好的,隻有最適合的。”這種低調的言論,恰恰是最現實的態度。隻有低調的管理者才會有意識地做到這一點!他不會一味唱高調地說自己是最好的,他知道,他所取得的成就,僅僅是最適合的,而可能不是最好的。這種態度,使企業有了永遠發展的動力,因為環境永遠在變化之中,適應永遠沒有盡頭!當然,適應也是應該不斷變化的。因為在市場經濟中,環境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如果不適應這種變化,生存將很難為繼。因為沒有永遠的產品,沒有不變的市場。企業在外部環境發生急劇的變化時,昔日的成功模式也可能成為今日的桎梏,在商業叢林中,那些最適者才能夠生存下來,那些因時而變的企業才能持久成功。尤其是近期,隨著涉外貿易爭端的增多,國內一些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也開始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除了政府和中介組織外,企業也應當盡快行動起來,積極適應新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