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治不忘亂,慎始慎終(1 / 2)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 :“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亦須思其終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貴也。”

——《貞觀政要·慎終第四十》

唐太宗為了治理好國家,自己一直小心翼翼,居安思危,並且告誡他的臣下不得有絲毫鬆懈。然而,這道理容易懂,但是做起來卻難,要堅持下去就更難。正如魏徵在貞觀十三年上諫所說的:“非知之難,行之為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魏徵在感歎:知道容易做到難啊。

到貞觀十三年間(639年),魏徵就看出了唐太宗近來的奢縱,於是向他上諫,諫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唐太宗建業以來到今的十種反差,唐太宗閱讀之後,頓然大吾,不但沒有怪罪魏徵,反而向魏徵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獎賞了魏徵。並把這諫篇作為屏障,以時刻提醒自己,還把它載入曆史。貞觀五年(631年),太宗對侍臣說:“然而安全不要忘了危險,太平不要忘了禍亂,雖然知道今天沒有出事,也必須考慮它的從始到終。經常能夠這樣,才是最可貴的。”魏徵也說過:“現在天下雖然太平,但我等臣子還不能以此為喜,隻希望陛下能居安思危,孜孜不倦,不要懈怠,要有始有終。”

國君賢明,克己儉約,臣下忠心,一心為公,君臣互勉互勵才能把國家管理好。現今的管理者亦唯有嚴格要求自己,潔身自好才能慎始、慎終、慎欲,並始終如一的享有清名,而那些慎始不能慎終的人最後往往都落到晚節不保的地步。

曾子說“日三省其身”,才不容易犯錯。而唐太宗登上帝位後,時刻不敢鬆懈自己,他以史為鑒,牢記隋朝滅亡的教訓,無時無刻不如履薄冰,居安思危。貞觀六年,他說:“我不敢依仗天下安寧,而是常常考慮到危險敗亡來使自己警戒害怕,以此來保持到終。”正是因為唐太宗的勵精圖治,居安思危的意識,才讓唐初在大亂時得到大治。

一般有高尚情操的人和明智的人都能做到慎始慎終,像明代的張瀚在他的文集《鬆窗夢語》中記載一個“新鞋踩泥”故事:一天,張瀚去拜見大思想家王廷相。王廷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隻給張瀚講了一則坐轎的見聞。說他有一天坐轎進城,從他的住地灰廠到長安街,有一個轎夫穿了雙新鞋子,途中遇雨。轎夫“擇地而行”,生怕弄髒了新鞋。進城後,路麵泥濘漸多,轎夫一不小心,雙腳踩進泥坑裏,於是他“不複顧惜”……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

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後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