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無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1 / 2)

唐太宗曰:“君無為則人樂。”魏徵說:“無為而治,德之上也。”宮中嬪妃也知道“為政之本,貴在無為”。

——《貞觀政要》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管理,古代叫做“無為而治”。老子在《道德經》裏提出“無為而治”這一治國理念,盡管這種境界不容易見到,但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當所有的員工都不用管了,各司其職,都能自動自發、稱職地幹著自己的活兒,豈不更好。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是與老子的思想分不開的。唐太宗治天下奉《道德經》為指導標準。唐初君臣是十分重視“清靜無為”的。唐太宗說:“君無為則人樂。”魏徵說:“無為而治,德之上也。”宮中嬪妃也知道“為政之本,貴在無為”。

唐太宗告誡朝臣們說:“我從早到晚努力不息,隻希望清靜無為而治,使天下平安無事,終於得以不再大征徭役,年年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就像栽樹,隻有樹根堅固不動搖,枝葉才會茂盛。因君能夠清靜無為而治,百姓為什麼不能過安居樂業的生活呢?”

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告訴唐太宗:“堯舜在位的時候,老百姓說‘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受到天子含養,吃飽喝足,卻說‘帝王有什麼功勞’。如今陛下這樣含養百姓,百姓也是日日享用,卻不認為是你的恩德。”在魏徵看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已達到了“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民眾過著自由、富足的美滿生活,卻感覺不到領導者的存在,這是管理的最佳狀態。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哲學,主要是說統治者應盡量克製欲望,不要勞民擾民,對政事少幹預,順其自然,垂拱而治,這樣做就會收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使社會得到大治。

老子把管理境界分為四種類型,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說,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在老子看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相互“侮之”的混亂狀態,是最低層次也是最糟糕的管理境界。所謂“侮之”,是說管理者依靠權勢任意羞辱被管理者,從而激怒被管理者對管理者亦以“侮之”的方式加以報複,使彼此處於嚴重的對立與仇視之中。

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或因世襲特權或因某種機遇,發財升官後而處於管理者地位。他們既無能又腐敗,既淫亂又淺薄,既愚蠢又自負,既不懂“依法治人”,亦不懂“以德感人”,他們錯誤地把“管理”視為“修理”之學。所以,他們不僅以高壓管理法、囚徒式管理法“修理”他人,而且還以詭詐手段蒙騙被管理者,使被管理者不僅在經濟上得不到任何實惠,還在人格上經常遭受迫害(例如私設公堂、毒打員工等),受侮辱。他們儼然是“棍棒式”、“家長式”的獨裁主義者。

在這一管理境界中的人,是最不會管理的一類,在這種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被管理者對管理者恨之入骨,民怨沸騰,紛紛起來反對他,任意地侮辱他,甚至欲以暴力驅之而後快。正如嚴複所說:“將亡之民,無不侮其政府者。”蔣錫昌亦說:“為君者見刑罰不足以立威,則以巧詐為事,故下侮之也。”在這裏,老子從“無為而治”的理念出發,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了曆史上由昏君、貪官的貪婪無能而造成的這種“侮之”的對立管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