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1)。好古知兵,舉動必先料敵。敵無變動,則待之;乘其有變,隨而應之,乃利。法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五代,梁末,魏博兵亂(2),賀德倫降晉(3)。莊宗(4)入魏,梁將劉鄩(5)乃軍於莘縣,增壘竣池(6),自莘及河,築甬道(7)輸餉。梁帝詔鄩出戰。曰:“晉兵未易擊,俟進彼取,苟得機便(8),豈敢坐滋患害?”帝遣使問鄩決勝之策,對曰:“臣無奇謀,但人給十斛糧,盡乃破敵。”帝怒曰:“將軍留米將療饑耶?”又遣中使督戰。鄩謂諸校曰:“大將專征,君命有所不受,臨敵製變,安可預謀?今揣彼自氣盛,難可輕克,諸君以為如何?”眾皆欲戰,劉默然。乃複召諸將列軍門,人給河水一杯,因命飲之,眾未測其意,或飲或辭。鄩曰:“一杯之難若是,滔滔河流可既勝乎?”眾皆失色。時莊宗以兵壓鄩營,亦不出。帝又數遣人促之,鄩以萬人薄其營,俘獲甚眾。少頃,晉兵繼至,鄩退;複戰於故元城,莊宗與李嗣源、李存審夾擊,鄩兵大敗。

【注釋】

(1)應變:適應戰爭局勢而變化。

(2)魏博兵亂:魏博,即魏博鎮,治魏州(在今河北大名北),唐朝在此設節度使,五代因之。後梁大將楊師厚雄據魏博。乾化三年,梁末帝朱友貞為削弱魏博鎮勢力,乘楊師厚病死之機,將該鎮一分為二,以平盧節度使賀德倫為天雄軍節度使坐鎮魏州,以宣徽使張筠為昭德節度使坐鎮相州(今河南安陽)。此舉激起魏博鎮兵強烈反對而釀成兵變。兵變者挾持剛到任的賀德倫投降了晉。

(3)晉:這裏指唐朝末年的封建軍事割據勢力之一,五代後唐的前身。唐僖宗年間,沙陀族首領李克用因助唐鎮壓黃巢起義,被任為河東(治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南)節度使,封晉王。後其子李存勖即王位,仍稱晉。

(4)莊宗:即李存勖的帝號,而其此時尚未稱帝。

(5)劉鄩:五代後梁大將。密州安丘(今山東安丘)人。曾任左龍武統軍、鎮南軍節度使等職。後因在魏州之戰失敗,被梁末帝朱友貞所殺。

(6)增壘竣池:增設營壘,疏通護城河。這裏指整修城防。

(7)甬道:即兩旁築有牆垣一的通道。

(8)機便:指有利時機。

【譯文】

兵家的用兵方法,最重要的就是隨機應變,用兵的關鍵在於了解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在采取軍事行動之前,必須先準確估計敵方情況,敵方如無變化,要耐心等待戰機;一旦敵方情況發生變化,要立即采取應變措施,方能取勝。兵書上說:“能根據敵方變化而采取正確措施取得勝利的將領,才稱得上用兵如神。”

五代梁朝末年,魏州發生兵亂,賀得倫投降了晉王。晉王李存勖率領部隊趕到魏州。梁將劉鄩駐軍在莘縣,增修營壘,深挖護城河,又從莘縣到黃河邊上修了一條甬道輸送糧食。梁末帝下詔使劉鄩出戰,劉鄩說:“晉軍不容易攻打,我軍應等候有利時機再進攻。假如有適當時機,我怎能坐失良機,養病貽患呢?”梁末帝又派使者向劉鄩詢問取勝的策略。劉鄩回答說:“我沒有什麼特殊的謀略,隻要給每個士卒十斛糧食,保證可打敗敵軍。”梁末帝大怒:“你要這麼多米是怕將來挨餓嗎?”又派人到劉鄩軍中督戰。劉鄩對手下將領說:“大將出征,皇帝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與敵交戰,根據敵情變化策略,一些事情怎能事先預料?現在我揣測敵軍士氣正旺,難以輕易攻克,你們看該怎麼辦?”眾將都躍躍欲試,劉鄩卻默不作聲。後來又把眾將集合至軍營前,每人給一杯黃河水,命令他們喝下去。眾人不知他的意圖,有人喝下去,有人推辭。劉鄩說:“一杯河水難於下咽到這種地步,滔滔的黃河水能喝盡嗎?”眾人聽後都大驚失色。當時李存勖的部隊挑戰劉鄩的軍隊,劉鄩不出戰。梁末帝又屢次派人催促他出兵,劉鄩派1萬人進攻晉兵,俘虜了許多晉兵。不久,後晉軍相繼到來,劉鄩撤退到元城附近與後晉軍交戰,李存勖與李存審聯合夾擊劉鄩,梁兵大敗。

【心得】

本篇主要闡述因變製敵、靈活用兵的謀略思想。指導作戰的法則,最重要的是能夠適應變化的情況而克敵製勝。用兵打仗,首先必須偵察和判明敵情後再采取行動。在敵情無變化時,要耐心等待其變化;在敵情已經發生變化時,要根據情況,采取相應的對策,如此才有利於取勝。